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风寒(風寒)  拼音:fēng hán
1.风与寒气。《文选。张华。情诗二首之二》:「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2.伤风、感冒。《红楼梦。第二四》:「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
《漢語大詞典》:春温
(1).春天的温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宋 苏轼 《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诗:“时於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清 孙枝蔚 《薤露行》:“春温变秋肃,朝阳成夕曛。”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2).指春暖之时。宋史·李若谷传:“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
(3).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
(4).中医病名。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
《漢語大詞典》:寒中
中医指邪在脾胃而为里寒的病症。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转变而成。有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症状。《素问·金匮真言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王冰 注:“土主於中,是为仓廪,糟粕水穀,故为洞泄、寒中也。” 高士宗 直解:“洞泄,脾虚也;寒中,脊虚也。”参阅灵枢经·五邪《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类中风类型之一。由于暴中寒邪所致。有身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摇,猝然眩晕,身无汗等症状。
《漢語大詞典》:寒疾
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左传·昭公元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孟子·公孙丑下:“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宋史·岳飞传:“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 清 刘大櫆 《方桤林墓表》:“安人於其时有寒疾。”
《漢語大詞典》:散寒
中医学名词。指散除寒邪的一种治法。如表寒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可采取辛温发汗,以散表寒;里寒症见腹痛喜按、大便清稀、四肢逆冷,可采取辛热温中,以除里寒。
《漢語大詞典》:寒泄
中医病名。因寒邪客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等。汉书·赵充国传:“其秋, 充国 病,上赐书曰:‘制詔后将军:闻苦脚脛、寒泄,将军年老加疾,一朝之变不可讳,朕甚忧之。’” 颜师古 注:“寒泄,下利也。”
《國語辭典》:寒症  拼音:hán zhèng
中医把患者口不渴、畏寒、不怕热、手足冷、腹泻、脉象沉迟、舌苔白滑等症状称为「寒症」。
《国语辞典》:太阳病(太阳病)  拼音:tài yáng bìng
中医的六经病症之一。为感受风寒邪气,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颈项强硬。
《漢語大詞典》:紧脉(緊脉)
中医学脉象之一。脉来绷急,多见于寒邪、痛症、宿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紧脉左右如转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