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恩遇  拼音:ēn yù
特别的礼遇。《后汉书。卷一七。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國語辭典》:时遇(時遇)  拼音:shí yù
一时的恩遇。《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王蕴传》:「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
《漢語大詞典》:知待
犹知遇。谓重视优待。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邓芝 ﹞ 汉 末入 蜀 ,未见知待。”宋书·范晔传:“时 曄 与 沈演之 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 愈 於久故游从之中,伏蒙恩奬知待,最深最厚,无有比者。”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 李 守官清白,独不受诸生贄礼,果不负先生知待意。”
《國語辭典》:意遇  拼音:yì yù
礼遇、知遇。《南齐书。卷二七。王玄载传》:「太祖闻之,曰:『玄邈果不负吾意遇也。』」《南史。卷二三。王惠传》:「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专以政事为本,刀笔干练者多被意遇。」
分類:知遇
《漢語大詞典》:眷识(眷識)
眷爱识拔;知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孔 慨然曰:‘昔 肃祖 临崩,诸君亲升御牀,并蒙眷识,共奉遗詔。’”
分類:眷爱知遇
《國語辭典》:特达(特達)  拼音:tè dá
1.特出于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丞相因觉,谓顾曰:『此子圭璋特达,机警有锋。』」
2.特为通告转达。
《漢語大詞典》:见知(見知)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尧 舜 至於 汤 ,五百有餘岁。若 禹 、 皋陶 ,则见而知之;若 汤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 老 名号。”
(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於前,赏罚不弊於后,安有不葬之患。”
(3).受到知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飞廉 以善走事 紂 , 恶来 多力见知。 周武王 伐 紂 ,兼杀 恶来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 王逢原 见知 王荆公 ,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諛,初不及文字间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 嵩阳 守 重庆 , 铜梁 大司马 张襄宪公 佳胤 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
(4).为人所知。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祕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於世也。”
(5).见“ 见知法 ”。
《國語辭典》:受知  拼音:shòu zhī
得到他人的知遇。唐。司空图〈书屏记〉:「因题纪唱和,乃以书受知于裴公休。」
分類:知遇
《漢語大詞典》:眷知
恩宠和知遇。亦泛指相知。旧唐书·裴延龄传:“良以内顾庸昧,一无所堪,夙蒙眷知,唯以诚直。”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虽迫於典故,姑令 王勃 以居前,而结此眷知,行见 鲁公 之拜后。” 明 张居正 《谢召见疏》:“以上异恩,有一於此,皆足为当世希艳,而臣愚一旦兼得之,其何以仰答眷知,副此千载一时之盛际哉!”
《漢語大詞典》:荣遇(榮遇)
谓荣获君主知遇而显身朝廷。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因 简 之资以出 陇 西”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都耆旧传》:“ 嶷 自乞肆力中原,致身敌庭。临发,辞 后主 曰:‘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没,辜负荣遇。’” 唐 白居易 《答故人》诗:“见我昔荣遇,念我今蹉跎。” 清 沈初 《〈西清笔记〉自序》:“感沐圣慈,得亲禁近,儒臣荣遇,古无以加。”
《國語辭典》:感遇  拼音:gǎn yù
1.感念知遇的恩惠。《晋书。卷七三。列传。庾亮》:「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旧五代史。卷四○。唐书。明宗本纪六》:「琪,梁之故相,私怀感遇,叙彦威在梁历任,不欲言伪梁故也。」
2.感慨。唐。张九龄〈感遇〉诗一二首之一一:「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于外,情性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國語辭典》:感知  拼音:gǎn zhī
1.感激知遇。唐。李商隐〈为荥阳公上西川李相公状〉:「空吟风水,感知怀恋。」
2.外在客观的环境或事物,通过感官接收,所引发的感觉与知觉反应。
《國語辭典》:殊遇  拼音:shū yù
特殊的宠遇。宋。苏轼〈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伏念臣早蒙殊遇,擢领大邦。」《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
《漢語大詞典》:重知
谓极为知遇,异常器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以威摄贼军,乱清 蒲 右,蒙天子重知,数月前,特授镇西将军、 蒲州 太守,兼 关 右兵马处置使。”
谓重复已知的东西。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 篤 以 关中 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 洛邑 ,乃上奏《论都赋》曰:‘臣闻知而復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漢語大詞典》:孤宦
地位低微的官吏;未受知遇的远臣。后汉书·郭躬传:“廷尉 河南 吴雄 季高 ,以明法律,断狱平,起自孤宦,致位司徒。” 唐 崔涤 《望韩公堆》:“孤宦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宋 范仲淹 《陈乞颍亳一郡状》:“臣涉道至浅,赋材本下,爰从孤宦,首被圣知,自谓得君。”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谁知孤宦天涯意,泣上 龙堆 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