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热呼辣(熱呼辣)
焦灼;发烫。《醒世姻缘传》第四九回:“ 晁夫人 虽是强了他去了,心里也未免热呼辣的。”亦作“ 热忽辣 ”。 端木蕻良 《早春》:“我脸上有点热忽辣的,但还是硬着头皮点了点头。”
分類:焦灼发烫
《國語辭典》:饮冰(飲冰)  拼音:yǐn bīng
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唐。成玄英。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比喻内心忧惧如焚。唐。宋之问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國語辭典》:热恼(熱惱)  拼音:rè nǎo
焦灼苦恼。明。高启 宿山寺诗:「最喜此宵无热恼,莫教月落又钟鸣。」
分類:焦灼苦恼
《國語辭典》:内热(內熱)  拼音:nèi rè
1.病名。中医指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升。
2.内心忧虑而感到烦燥闷热。《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每闻羽书告急之声,心灼内热,四体惊悚。」唐。李贺〈长歌续短歌〉:「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漢語大詞典》:熏心
(1).谓心中焦灼如焚。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感伤怀归,陨涕熏心。”
(2).迷住心窍。 宋 王安石 《和王乐道烘虱》:“熏心得祸尔莫悔,烂额收功吾可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言事·一人先忠后佞:“二人富贵熏心,改口逢世,又諉其责於父师,真悖逆之尤。”
《漢語大詞典》:烦煎(煩煎)
苦闷焦灼。 宋 苏轼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诗:“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分類:苦闷焦灼
《漢語大詞典》:兢灼
戒惧焦灼。 前蜀 杜光庭 《兴州王承休特进为母修黄箓斋词》:“虑乖折衷之宜,自掇过尤之目,以兹兢灼,常寘肺怀。”
分類:戒惧焦灼
《漢語大詞典》:煎烦(煎煩)
焦灼苦恼。 元 乔吉 《乔牌儿·别情》套曲:“无边岸,黑海也似那煎烦。”
分類:焦灼苦恼
《漢語大詞典》:煌灼
焦灼不安。 唐 王勃 《上百里昌言疏》:“承命煌灼,伏增悲悚。” 唐 张九龄 《薛王薨上损膳请复膳状》:“伏闻寝膳有改乎常,臣等下情不安,夙夜煌灼。”
分類:焦灼不安
《漢語大詞典》:油煎火燎
形容痛苦或焦灼。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马烽 《太阳刚刚出山》:“当时我心里急得油煎火燎,只怕他说个不成。”
分類:痛苦焦灼
《漢語大詞典》:饮冰内热(飲冰内熱)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语本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成玄英 疏:“ 诸梁 晨朝受詔,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 明 杨慎 《送卞苏溪归叙州序》:“强予不从,必有饮冰内热之患矣。”
分類:惶恐焦灼
《國語辭典》:心焦如焚  拼音:xīn jiāo rú fén
心中焦灼急躁,如著了火一般。《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二○回:「中丞此时心焦如焚,听了薇园的话,便叫人到历城县去,交待打听几名好医生来。」也作「心焦如火」。
《國語辭典》:擦掌磨拳  拼音:cā zhǎng mó quán
准备行动或动武。《西游记》第二二回:「那大圣护了唐僧,牵著马,守定行李,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也作「摩拳擦掌」。
《國語辭典》:口燥唇乾(口燥脣乾)  拼音:kǒu zào chún gān
形容口渴、焦灼或费尽口舌。汉。无名氏〈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也作「口乾舌燥」。
《漢語大詞典》:口燥唇干(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