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计(大計)  拼音:dà jì
1.重大的计画或谋略。《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蒋济》:「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功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群臣。」
2.每三年对官吏施政的考察。《明史。卷三○七。佞倖列传。顾可学列传》:「朱隆禧者,昆山人。由进士历顺天府丞,坐大计黜。」清。恽敬〈书山东知县事〉:「巡抚、按察使相继迁去,会大计,主者当知县年老,官勒休。」
《國語辭典》:引见(引見)  拼音:yǐn jiàn
1.介绍、相见。《汉书。卷九三。佞幸传。董贤传》:「太皇太后召大司马贤,引见东厢,问以丧事调度。」《西游记》第八回:「老兄,菩萨在那里?累烦你引见一引见。」
2.引导入见天子。《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今礼部侍郎徐基所荐之庄尚志,著于初六日入朝引见,以光大典。」《红楼梦》第二回:「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
《國語辭典》:治生  拼音:zhì shēng
1.自营生计。《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
2.部属对于长官或旅外官吏对于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朝。《醒世姻缘传》第一四回:「治生伺侯多时了!望老父母略住片时,不敢久留。」
《漢語大詞典》:代还(代還)
(1).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新唐书·朱敬则传:“侍御史 冉祖雍 诬奏与 王同晈 善,贬 涪州 刺史。既明其非罪,改 庐州 。代还,无 淮南 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宋史·真宗纪二:“丁巳,詔:诸路转运使代还日,在任兴除利害,升黜能否,凡所经画事悉条上以闻。”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 张咏 ﹞ 咸平 二年以工部侍郎知 杭州 ……四年,州民诣闕献《土星图》一,银百两,乞留知州。詔仍还其银,而奬諭 咏 ,竟以代还。”
(2).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初, 南詔 陷 安南 ,敕 徐泗 募兵二千赴援,分八百人别戍 桂州 ,初约三年一代……戍 桂州 者已六年,屡求代还。”
《漢語大詞典》:正官
(1).正式编制内的官员。对额外官及赠官等而言。新唐书·选举志下:“时 李嶠 为尚书,又置员外郎二千餘员,悉用势家亲戚,给俸禄,使釐务,至与正官争事相殴者。”
(2).犹长官。对副贰之官而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今番当得一邑正官,分毫不可妄取了。慎之!慎之!”
(3).星命家术语。谓官煞之两干相配合者,如甲遇辛是。甲若遇庚,则官煞两干不相配合,谓之偏官。红楼梦第八六回:“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唯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
《國語辭典》:金龟(金龜)  拼音:jīn guī
1.金色的龟。《南史。卷六三。王神念传》:「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
2.金印上的龟形纽。《文选。曹植。王仲宣诔》:「金龟紫绶,以彰勋则。」
3.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所佩的金饰龟袋。见《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漢語大詞典》:掌书记(掌書記)
唐 代外官之一, 景龙 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 宋 代亦置此职。旧唐书·郑从谠传:“制下,令自择参佐。乃奏……左拾遗 李渥 充掌书记, 长安 尉 崔泽 充支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掌书记,掌朝覲、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絀之事。”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 禄山 既兼领三镇……掌书记 高尚 因为之解图讖,劝之作乱。” 胡三省 注:“掌书记,位判官下,古记室参军之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以恩地为恩府,始於 唐 马戴 。 戴 大中 初为掌书记於 太原 李司空 幕。” 宋 曾巩 《秘书少监陈公神道碑铭》:“乃卒解 静安 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
《國語辭典》:谪守(謫守)  拼音:zhé shǒu
贬官后驻守于某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國語辭典》:内迁(內遷)  拼音:nèi qiān
1.在外为官而调至京师任职。《南齐书。卷二五。张敬儿传》:「敬儿武将,不习朝仪,闻当内迁,乃于密室中屏人学揖让答对。」
2.迁入内地。《魏书。卷一○一。高昌传》:「卿地隔关山,境接荒漠,频请朝援,徙囤内迁。」
《漢語大詞典》:行署
(1). 唐 代流外官的通称。旧唐书·职官志二:“郎中一人掌小銓,亦分为九品,通谓之行署。以其在九流之外,故谓之流外銓,亦谓之小选。”
(2).旧时大吏出行的临时住所。 宋 苏舜钦 《祭舅氏文》:“处以行署,拔于荆柴,异俗改眼,驩然相陪。”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海忠介公:“及 海忠介 至,吏请为行署於 江 之北岸。”
(3).行政公署的简称。 徐迟 《火中的凤凰》:“这条法令,已由 华北 人民政府通令了各行署、省府及 天津 海关。” 萧平 《三月雪》:“那是一个很复杂的村子,国民党 鲁东 行署在那里住过,敌人在那里安过据点。”
《漢語大詞典》:通本
(1). 清 制,外官通过通政司送给内阁的奏章。参阅《清会典事例·内阁·进本》
(2).指整部书。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
《漢語大詞典》:简放(簡放)
(1).谓选择放出。北齐书·后主纪:“又詔掖庭、 晋阳 、 中山 宫人等及 鄴下 、 并州 太官官口二处,其年六十已上及有癃患者,仰所司简放。”
(2). 清 代谓经铨叙派任道府以上外官。 清 林则徐 《奏参因循不振之镇将分别勒令休致降补折》:“其所遗 南澳镇 总兵员缺紧要,并请旨迅赐简放,以重职守。”《中国现在记》第一回:“每逢朝廷简放主考学差,他总有分。”《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上头看他一脸的连鬢大鬍子,龙心大为不悦,説他样子很像个汉奸似的,幸亏奏对尚还称旨,才赏了个知府,记名简放。”
《漢語大詞典》:汾阳考(汾陽考)
唐 代京官、外官,每年都要经过考绩。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 汾阳郡王 郭子仪 任中书令时,曾主持考绩达二十四次,故称。参见“ 二十四考中书令 ”。
《漢語大詞典》:二十四考中书令(二十四考中書令)
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 。《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 ( 温庭筠 )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指分
(1).指点安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紥成火囤落了他们圈套,这人家不经折的,只依我指分,方免祸患。”
(2). 清 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漢語大詞典》:换职(换職)
指翰林补外官改换京官的官衔。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词臣益轻:“ 治平 以前,谓翰林学士及知制誥为两制,自翰林罢补外者,得端明殿学士,谓之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