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十全  拼音:shí quán
1.比喻完美无缺憾。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早是我来的早,若来的迟呵,一阵风吹了这脚迹儿去,怎能勾见小姐生的十全也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是必要拣个十全毫无嫌鄙的女婿来嫁他,等他名成利遂,老夫妇靠他终身。」
2.比喻很有把握。《资治通鉴。卷八一。晋纪三。武帝太康元年》:「今乘此渡江,十全必克,何疑何虑而淹留不进!」
《漢語大詞典》:一百
(1).数词。十的十倍。孟子·公孙丑下:“前日於 齐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唐 骆宾王 《冬日宴》诗:“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政和 中,遂著於令,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
(2).泛指多数。 北周 庾信 《对酒歌》:“人生一百年,欢笑惟三五。” 宋 杨万里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诗之一:“更无短计消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3).指跨步。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七:“今人一足引前,一足曳后,谓之一百……又今人履石渡水,将近彼岸,跨步而过,亦曰一百。”
《漢語大詞典》:一顾(一顧)
(1).一看。 汉 东方朔 《七谏·怨思》:“过故乡而一顾兮,泣戏欷而霑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 唐 刘长卿 《题虎丘寺诗》:“徘徊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巴金 《利娜》上篇:“怎样才能够使他知道我在这里千方百计地求他一顾啊!”
(2).战国策·燕策二有经 伯乐 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主簿怨情》诗:“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贱。”南史·萧子显传:“一顾之恩,非望而至。” 唐 李益 《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诗:“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
(3).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之时, 彭王 一顾,与 楚 则 汉 破,与 汉 而 楚 破。”
《漢語大詞典》:十围(十圍)
(1).亦作“ 十韦 ”。形容粗大。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絶,手可擢而拔。” 张铣 注:“十围,言大也。”汉书·成帝纪:“是日大风,拔 甘泉 畤中大木十韦以上。” 颜师古 注:“韦与围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子嵩 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 宋 路振 九国志·吴志·张训:“身长八尺餘,腰带十围。”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按,围的长度,有一抱或径尺为围及一围等于三寸、五寸等说。
(2).谓兵力十倍于敌,则可围之。参见“ 十围五攻 ”。
《國語辭典》:十围五攻(十圍五攻)  拼音:shí wéi wǔ gōng
语本《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若兵力超过敌军十倍,则采取围攻的方式;若兵力超过敌军五倍,则采取集中攻击的方式。《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
《國語辭典》:什伯  拼音:shí bó
古时军队中的基层编制单位。《淮南子。兵略》:「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汉。贾谊 过秦论:「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
《国语辞典》:什百  拼音:shí bǎi
十倍或百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蓗,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分类:十倍百倍
《漢語大詞典》:百什
犹什百。有百倍或十倍的差别。 宋 范成大 《嘲蚊》诗:“夏虫虽众多,罪性相百什。”
分類:百倍十倍
《漢語大詞典》:十伯
谓十倍百倍。伯,百。 清 龚自珍 《农宗答问第一》:“ 汉 以后以财货相倍蓰相十伯相千万,三代以田相十伯千万。”
分類:十倍百倍
《国语辞典》:股票分割  拼音:gǔ piào fēn gē
公司的普通股市价高出票面达数十倍或更高时,对交易进行发生不便,该公司将票面分割,即降低每股面值,增加股份总数。
《國語辭典》:十围五攻(十圍五攻)  拼音:shí wéi wǔ gōng
语本《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若兵力超过敌军十倍,则采取围攻的方式;若兵力超过敌军五倍,则采取集中攻击的方式。《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
《國語辭典》:三十六行  拼音:sān shí liù háng
泛指各种行业。清。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三十六行》:「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
《漢語大詞典》:三无坐处(三無坐處)
唐 景龙 以后,政出多门,设官冗滥,多者踰旧时十倍,宰相,御史,员外官,多至官厅无可坐之处,时人称为“三无坐处”,极言设官之冗滥。通典·职官一:“逮乎 景龙 ,官纪大紊,復有斜封无坐处之诵兴焉。”原注:“时既政出多门,迁除甚众,自宰相至於内外员外官及左右臺御史,多者则踰十倍,皆无厅事可以处之。故时人谓之‘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