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响度(響度)  拼音:xiǎng dù
声音的强弱程度。发音物体振动的振幅愈大则响度愈大。
《漢語大詞典》:议制(議制)
(1).谓衡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罪。语本《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南史·谢弘微传》:“被举之身,加以禁錮,年数多少,随愆议制。”旧唐书·刑法志:“故有轻重三典之异,宫墨五刑之差,度时而施宜,因事以议制。”
(2).礼仪制度。议,通“ 仪 ”。晋书·李重传:“先王议制,以时因革,因革之理,惟变所适。”
(3).讨论制宪。清史稿·职官志序:“ 光绪 变法, 宣统 议制,品目张皇,掌寄纷杂,将以靖国,不益嚣乎?”
《漢語大詞典》:切响(切響)
重浊的字音。古人写诗讲究字音的轻重、清浊搭配得当,以求音节和谐。《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李虚己 初与 曾致尧 倡酬。 致尧 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虚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沈休文 所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遂精於格律。”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颂》。其词浑浑尔,穆穆尔,不同《雅》音之切响也。”
《漢語大詞典》:权子母(權子母)
国语·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於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其轻重而使行,有利于民。后遂称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为“权子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煑,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 由是稍稍权子母。” 清 薛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其饶于财者,可以广买股分,坐权子母。”
分類:轻重国家
《国语辞典》:职等(职等)  拼音:zhí děng
依据职位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评定其等级高低的一种职位分类。
《国语辞典》:平色  拼音:píng sè
平,银量的轻重。色,银质纯度的高低。平色指旧时用生银买卖兑换,须兼计二者,以决定价值的高低。
《國語辭典》:偏坠(偏墜)  拼音:piān zhuì
中医上指阴囊一侧肿大偏垂的病症。通常疝气、睪丸炎皆可能引发此症。
《國語辭典》:布白  拼音:bù bái
写书法时布置空白处与著墨处,使疏密相间,字有字的布白,行有行的布白,笔有笔的布白。
《國語辭典》:清头(清頭)  拼音:qīng tóu
1.知晓、明白。
2.底细、归结。《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两个人常自聐聐聒聒,我也不知一个清头。」
3.吴语。指事理的是非轻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东岳真个有灵,阴间真个无私,一些也瞒不得。大不似阳世间官府里没清头没天理的。」《海上花列传》第五十一回:「相与扑交打滚,踢毽子,捉盲盲,顽耍得没个清头。」
《國語辭典》:语调(語調)  拼音:yǔ diào
1.说话时轻重、缓急、长短的声调。
2.作者表达其旨意时所持的态度与腔调,有时与主要人物观念一致,有时保持距离以作批判。
《漢語大詞典》:量交
谓考虑人的权势轻重而与之相交。《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故轮盖所游,必非 夷 惠 之室;苞苴所入,实行 张 霍 之家。谋而后动,毫芒寡忒,是曰量交。” 张铣 注:“量,度也,谓度其轻重而交也。”
《漢語大詞典》:秤水
(1).鱼跃水面之称。旧俗认为是涨水之兆。 清 梁章钜 农候杂占之四:“凡鱼跃离水面,谓之秤水。主水涨,高多少,则离水多少。”
(2).每年旧历元旦至十二日,汲水秤其轻重,以卜一年旱涝或丰歉。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验:“江湖间人,常于岁除,汲江水秤,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世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 浙 西人谓之夏正三,言夏正之三日,俗以是日秤水,以重为上有年,则极騐。”
《國語辭典》:敁敠(敁敪)  拼音:diān duo
用手估量物体轻重。后用以指在心中衡量、考虑事态大小。《红楼梦》第四一回:「刘姥姥听了,心中敁敠道:『我方才不过是趣话取笑儿,谁知他果真竟有。』」也作「掂掇」、「掂算」。
《漢語大詞典》:着三不着两(着三不着兩)
犹言说话行事轻重失当,考虑不周。红楼梦第四五回:“那 珍大爷 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 宗敏 把他的神情又打量一下,看出来他的笑里边含有文章,又想着这个老医生也不是那号着三不着两的人,从来不在重大的事情上开玩笑,说出不冒烟的话。”
《國語辭典》:铢两悉称(銖兩悉稱)  拼音:zhū liǎng xī chèng
称,相当。铢两悉称比喻双方分量相当,不分上下。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律诗对偶,固须铢两悉称,然必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见变化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