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讽诵(諷誦)  拼音:fèng sòng
背诵而熟记之。《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明宗深有味乎其言,令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國語辭典》:弦诵(弦誦)  拼音:xián sòng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指乐歌声与读书声,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宋。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漢語大詞典》:口诵
读出声音来;朗读。例如: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漢語大詞典》:进读(進讀)
在皇帝前朗读诗文。汉书·叙传上:“每奏事, 斿 以选受詔进读羣书。” 颜师古 注:“於天子前读书。” 唐 韦缜 《读春令赋》:“爰奉令以进读,遂授时而发春。”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 邇英阁 进读,与 吕惠卿 争论上前。”
《國語辭典》:念经(念經)  拼音:niàn jīng
1.诵读宗教上的经文。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不须念经也做得一个和尚。」《水浒传》第四回:「员外放心,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经诵咒,办道参襌。」
2.讥笑人唠叨不止。如:「你每件事都千叮咛万交代,难怪别人都说你最爱念经。」
《國語辭典》:念经(唸經)  拼音:niàn jīng
1.诵读佛经。如:「他常跟著奶奶念经拜佛。」
2.讥笑人唠叨不止。如:「每回一见面,她便直对我念经,真是受不了!」
《國語辭典》:宣读(宣讀)  拼音:xuān dú
当众高声朗读。《薛仁贵征辽事略》:「见张士贵亦捧表一道上,帝展于御案,令左右宣读。」《三国演义》第四回:「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國語辭典》:宣吐  拼音:xuān tǔ
发表言论。《晋书。卷三五。裴秀传》:「楷善宣吐,左右属目。」
《國語辭典》:听写(聽寫)  拼音:tīng xiě
一边听一边写。为一种语言或音乐教学的方式。以语言教学为例,方法是选择一段文字,由教师朗读,令学生笔录。目的是练习学生的听觉与书写的能力,以测验其了解的程度。
《漢語大詞典》:剧读(劇讀)
疾读,流畅地朗读。《宋书·王微传》:“小儿时尤粗笨无好,常从博士读小小章句,竟无可得,口吃不能剧读,遂絶意於寻求。”
分類:流畅朗读
《國語辭典》:语调(語調)  拼音:yǔ diào
1.说话时轻重、缓急、长短的声调。
2.作者表达其旨意时所持的态度与腔调,有时与主要人物观念一致,有时保持距离以作批判。
《國語辭典》:读音(讀音)  拼音:dú yīn
1.字的念法。如:「统一读音,能使国民语言相通,感情融洽。」
2.国字在文言词里的读法。如追奔逐北的「北」,读音为ㄅㄛˋ,语音为ㄅㄟˇ。
《国语辞典》:包裹表决(包裹表决)  拼音:bāo guǒ biǎo jué
指立法院对法案的审查,或以朗读内容方式代替三读实质审查程序的法案整本表决方式;或由行政部门先将现行法律中相关的待修待废条文合并成一个法案,再送立法院审查表决的方式。包裹表决是为了让法案尽速通过的权宜表决方式。
《漢語大詞典》:读社(讀社)
朗读祭祀土地神的文章。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社司读社毕,部署在中间间棒。”
《漢語大詞典》:范读(範讀)
示范朗读。 朱自清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
分類:示范朗读
《漢語大詞典》:灌制(灌製)
犹录制。把歌曲、朗读、演讲等声音录下来制成唱片或磁带。如:应该大量灌制普通话教学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