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讽道(諷道)
讽诵称说。 唐 柳宗元 《〈论语〉辩下》:“ 尧 曰:‘咨尔 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或问之曰:‘论语书记问对之辞尔,今卒篇之首章然有是,何也?’ 柳先生 曰:‘论语之大,莫大乎是也。是乃 孔子 常常讽道之辞云尔。’”
分類:讽诵称说
《漢語大詞典》:盛道
极力称说。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僕讚其文。”
分類:极力称说
《漢語大詞典》:舌辨
亦作“ 舌辩 ”。
(1). 唐 宋 时称说书者为舌辨。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説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2).口才敏捷。《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松 知 修 是个舌辨之士,有心难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金丹说客:“ 金丹 者,吾邑诸生也。素以舌辨见称,微有拳勇。”《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况且 伊紫旒 这个人能言舌辩。在 上海 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没有不认得的。”
《國語辭典》:指称(指稱)  拼音:zhǐ chēng
指点述说。如:「根据目击證人指称,嫌犯穿著黄色夹克,骑机车往北方逃逸。」
《漢語大詞典》:称诉(稱訴)
称述;称说。 宋 苏轼 《凤翔八观·诅楚文》诗:“计其所称诉,何啻 桀 紂 乱。”
《漢語大詞典》:谈称(談稱)
谈说;称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我与 王安丰 説 延陵 、 子房 ” 刘孝标 注引 晋 傅畅 《晋诸公赞》:“ 夷甫 好尚谈称,为时人物所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自古学者,谈称多矣。精于《公羊》者,尤憎《左氏》;习于 太史 者,偏嫉 孟坚 。”
《国语辞典》:神聊大王  拼音:shén liáo dà wáng
大陆地区称说话不切实际的大盖仙。
《國語辭典》:第一人称(第一人稱)  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1.语法上指代自己的词为第一人称。如我、吾、余等。
2.一种叙述法。以我的位置来描述事件。意谓自己即是事件的主角,参与事件的进行。此方法可用于小说、电影的创作。如:「以第一人称为主的创作,通常主观意识很浓厚。」
《國語辭典》:第三人称(第三人稱)  拼音:dì sān rén chēng
1.你、我以外的第三者,称为「第三人称」。
2.一种小说叙述法。作者立于旁观者的地位,以描写第三者的情节。这种体裁就称为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就是采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
《漢語大詞典》:祠山神
民间俗祭。其所供神之姓名、事迹因史志中各以民俗相传而称说不一。或谓 乌程 横山 张渤 ,或谓 武当 张秉 ,号 祠山神 或 祠山大帝 、 张大帝 。其祭所称 张王庙 ,又称 祠山庙 。 汉 唐 以来,庙祀不绝。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祠山神:“合而观之,则 祠山神 之祀,本起于 广德 ,其所谓化猪通津,盖本《淮南子》 禹 化为熊,通轘辕之路, 涂山氏 见之,惭而化为石之事,移以附会于 祠山 。然俗所传 祠山 张大帝 寔本此。而非如 弇州 所云也。且 祠山 张大帝 之称乃近代流俗所传,而 宋 以来尚称 张王 ,并未加以帝号。”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通俗编·神鬼引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
《漢語大詞典》:市人小说(市人小説)
本为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内容都为“古今惊听之事”。大概起于 唐 代,至 宋 时渐盛。后来经过文人记录整理,成为传世的通俗白话小说。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説,呼 扁鹊 作‘褊鹊’字,上声。”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惟至 明 末,则 宋 市人小説之流復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復称市人小説也。”
《漢語大詞典》:家老爷(家老爺)
奴仆对人称说自己的男主人。 清 李渔 《凰求凤·姻诧》:“禀相公,这是家老爷的别墅,只因相公与小姐是两位雅人,不好置之俗地,所以送在这里成亲。”
《國語辭典》:家里的(家裡的)  拼音:jiā li de
1.对妻子的俗称。如:「我家里的很会煮菜。」也称为「屋里的」、「屋里人」。
2.丈夫。《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鲍嫂道:『我家里的早间去县前有事,见押司捽著卖卦的先生,兀自归来说;怎知道如今真个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