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刻烛(刻燭)
(1).南史·王僧孺传:“ 竟陵王 子良 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文琰 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明 李东阳 《原博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首》:“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谢觉哉 《赠沉衡老》诗:“驾游尚可腾空去,联句犹能刻烛工。”
(2).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國語辭典》:口给(口給)  拼音:kǒu jǐ
口才敏捷。《论语。公冶长》:「禦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彦博既口给,引类百端,太宗遂用其计。」
《漢語大詞典》:给口(給口)
口才敏捷。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古文本辞繁,辩始给口。” 刘昞 注:“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
《漢語大詞典》:辩智(辯智)
(1).口才敏捷,能说会道。韩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2).指敏捷的口才。隋书·赵芬传:“ 芬 少有辩智,颇涉经史。”
(3).聪明才智。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曲语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漢語大詞典》:善佞
(1).谓口才敏捷而所言皆善。《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 唐 孔颖达 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有恶耳,为善敏捷是善佞,为恶敏捷是恶佞。”
(2).善于阿谀。史记·佞幸列传:“ 嫣 善骑射,善佞。”
《漢語大詞典》:舌辨
亦作“ 舌辩 ”。
(1). 唐 宋 时称说书者为舌辨。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説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2).口才敏捷。《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松 知 修 是个舌辨之士,有心难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金丹说客:“ 金丹 者,吾邑诸生也。素以舌辨见称,微有拳勇。”《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况且 伊紫旒 这个人能言舌辩。在 上海 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没有不认得的。”
《漢語大詞典》:辩达(辯達)
(1).谓口才敏捷,事理通达。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随何 辩达,因资於敌,紓 汉 披 楚 ,唯生之绩。”
(2).敏慧,通达事理。 唐 柳宗元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必求端慤而习於事辩达而勤其务者,命之官而掌之。”
《漢語大詞典》:澹辞(澹辭)
谓口才敏捷善辩。汉书·东方朔传:“ 朔 之进对澹辞,皆此类也。” 颜师古 注:“澹,古赡字也。赡,给也。”
《漢語大詞典》:神口
谓口才敏捷,吐词若神。北史·祖莹传:“尚书令 王肃 曾於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 平城 ,驱马入 云中 , 阴山 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彭城王 勰 甚嗟其美,欲使 肃 更咏,乃失语云:‘公可更为诵《悲彭城诗》。’ 肃 因戏 勰 云:‘何意呼《悲平城》《悲彭城》也?’ 勰 有惭色。 莹 在座,即云:‘《悲彭城》, 王公 自未见。’ 肃 云:‘可为诵之。’ 莹 应声云:‘悲 彭城 , 楚 歌四面起,尸积 石梁亭 ,血流 睢水 里。’ 肃 甚嗟赏之。 勰 亦大悦,退谓 莹 曰:‘卿定是神口。’”
《漢語大詞典》:淡辞
谓口才敏捷善辩。
《国语辞典》:利口捷给(利口捷给)  拼音:lì kǒu jié jǐ
能言善道,辩才敏捷。《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敩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神宗熙宁八年》:「吉人之辞寡,君子讷于言,外若不足,其中诚也;利口捷给,外若有馀,其中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