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巧舌头(巧舌頭)
巧嘴;能说会道。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这两个巧舌头奸狡赖功贼!”
分類:能说会道
《國語辭典》:嘴强(嘴強)  拼音:zuǐ jiàng
说话强硬,不肯退让或认输。《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牛黑子还自喳喳嘴强,钳著杜郎道:『既约的是他,不干我事。』」也作「嘴硬」。
《國語辭典》:熟嘴  拼音:shú zuǐ
嘴巴很会说话。《西游记》第二○回:「那老儿听得这篇言语,哈哈笑道:『原来是个撞头化缘的熟嘴儿和尚。』」
分類:能说会道
《國語辭典》:俐齿伶牙(俐齒伶牙)  拼音:lì chǐ líng yá
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道。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醒世姻缘传》第一八回:「一个横眉斜眼滔滔口若悬河;一个俐齿伶牙,喋舌如干将。」也作「伶牙俐齿」、「伶牙俐嘴」。
分類:能说会道
《漢語大詞典》:辩智(辯智)
(1).口才敏捷,能说会道。韩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2).指敏捷的口才。隋书·赵芬传:“ 芬 少有辩智,颇涉经史。”
(3).聪明才智。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曲语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漢語大詞典》:辩佞(辯佞)
能说会道,花言巧语。晋书·夏侯湛传:“不识当时之便,不达朝廷之情,不能倚靡容悦,出入崎倾,遂巧点妍,呕喁辩佞。”
《漢語大詞典》:辩知(辯知)
(1).长于论辩,能说会道。《商君书·外内》:“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战国策·东周策:“﹝ 石行秦 ﹞谓 周君 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於 秦 。’”
(2).指论辩的才智、机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迺后申其辩知焉。”
(3).聪明,有才智。荀子·性恶:“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辩,一本作“ 辨 ”。
《漢語大詞典》:辨激
谓能说会道,好矫情立异作激切之辞。辨,通“ 辩 ”。宋史·仁宗纪四:“庚戌,詔中书门下采端实之士明进诸朝,辨激巧伪者放黜之。”
《漢語大詞典》:斓斑舌(斕斑舌)
形容能说会道的口才。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全凭三寸斕斑舌,忠义全然半字无。” 明 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全凭三寸斕斑舌,打动华堂饮宴人。”
《國語辭典》:嘘枯吹生(噓枯吹生)  拼音:xū kū chuī shēng
能使枯者复荣,生者成枯。形容能言善道,有辩才。《后汉书。卷七○。郑太传》:「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宋。苏轼 南安军学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
《漢語大詞典》:嘘枯
比喻拯绝扶危。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每怜迁客之无归,独振孤风而愈厉,固无心於集苑,而有力於嘘枯。”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虽多病怀归,徒费嘘枯之力;然至仁逮下,实宽束湿之忧。”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鲍琳娘》:“ 怜影 知己命为 琳娘 所救,乘轩亲往致谢。一见如旧识,甚相爱悦,曰:‘姊操何妙术,竟能续断嘘枯、拯絶援危,而至若是之神哉?’”
《漢語大詞典》:心巧嘴乖
心思灵巧,能说会道。红楼梦第五四回:“惟有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
《漢語大詞典》:滑嘴
谓能说会道的嘴巴。 清 洪楝园 《后南柯·访旧》:“小子原名 淳于柳 ,因地方人见小子生成一张滑嘴,最会讲,叫做 嘴溜 。”
《國語辭典》:花嘴花舌  拼音:huā zuǐ huā shé
花言巧语。《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那凤奴年已一十五岁,已解人事,见孙三郎花嘴花舌,说著浑话。」
《漢語大詞典》:得胜葫芦(得勝葫蘆)
喻指能说会道的嘴巴。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四折:“卖弄他能爱女、有权术,怎禁那得胜葫芦,説到有九千句。”
《漢語大詞典》:能牙利齿(能牙利齒)
谓能说会道,善于辞令。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看你那能牙利齿,説我甚过犯公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