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炮灰  拼音:pào huī
1.炮弹爆炸后所留下的灰烬。
2.比喻被迫参加战争而送命的士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殖民地国家的百姓被派往前线当炮灰,真是人伦的悲剧!」
《國語辭典》:稳扎稳打(穩紮穩打)  拼音:wěn zhá wěn dǎ
稳健切实,逐步进行。如:「他做事是最稳扎稳打的,你大可信赖他。」也作「稳札稳打」。
《國語辭典》:养军千日,用在一朝(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拼音: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
长期培训军队,以备外敌入侵时应急之需。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主公,可不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为臣子要尽忠报国也呵!」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六出:「自古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臣等呵,无能灭虎狼,无能灭虎狼,空愧熊罴将。」也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国语辞典》:鸣金击鼓(鸣金击鼓)  拼音:míng jīn jí gǔ
敲锣打鼓。古时打仗用来指挥士兵前进后退的信号,藉以助势或示威。如:「他传令军士们鸣金击鼓,准备一举攻下敌人的城池。」
《国语辞典》:屡战屡败(屡战屡败)  拼音:lǚ zhàn lǚ bài
每次打仗都失败。如:「他屡战屡败,失去了主帅对他的信任。」
《国语辞典》:每战皆北(每战皆北)  拼音:měi zhàn jiē běi
每次打仗都败北。比喻在竞赛中都失败。如:「他所参加的考试每战皆北。」
《国语辞典》:盛食厉兵(盛食厉兵)  拼音:shèng shí lì bīng
充实粮食,磨利兵器。形容作好打仗的准备。《商君书。兵守》:「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
《国语辞典》:战不旋踵(战不旋踵)  拼音:zhàn bù xuán zhǒng
上战场打仗时,脚跟不向后转。形容作战勇往直前,毫不畏缩。《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国语辞典》:佣兵(佣兵)  拼音:yōng bīng
1.受雇替别的国家卖命打仗的人。
2.受雇替别的国家从事某项竞赛的人。如:「这支棒球队雇了许多外籍佣兵,好像进了联合国。」
《国语辞典》:班师回朝(班师回朝)  拼音:bān shī huí cháo
调回出去打仗的军队,或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忽使命至,诏维入朝。维不知何事,只得班师回朝。」
《国语辞典》:兵出无名(兵出无名)  拼音:bīng chū wú míng
没有正当的理由出兵打仗。亦可引喻为做事缺乏正当理由。《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也作「师出无名」。
《国语辞典》:动众劳师(动众劳师)  拼音:dòng zhòng láo shī
大规模兴兵打仗。后指动用很多人力去做某件事,多含有小题大作的意思。《西游记》第三回:「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
《国语辞典》:不战而破(不战而破)  拼音:bù zhàn ér pò
不必打仗就取得胜利。《三国演义》第一五回:「乘虚掩之,可不战而破也。」
《國語辭典》:斗而铸锥(鬥而鑄錐)  拼音:dòu ér zhù zhuī
比喻时机已丧失。《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作「斗而铸兵」。
《漢語大詞典》:兵闻拙速(兵聞拙速)
谓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孙子·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杜牧 注:“攻取之间,虽拙於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老师、费财、钝兵之患。”晋书·闵王司马承传:“足下若能卷甲电赴、犹或有济;若其狐疑,求我枯鱼之肆矣。兵闻拙速,未覩工迟。”南史·贼臣传·侯景:“莫若直掩 扬都 , 临贺 反其内,大王攻其外,天下不足定也。兵闻拙速,不闻工迟,令今便须进路,不然 邵陵 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