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2,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自决
灵魂
坐定
断国
下意
果决
决断
复议
推倒
价值
气温
桢干
定断
取决
审定
《國語辭典》:自决(自決)  拼音:zì jué
1.自杀、自尽。《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唐。白居易 祭小弟文:「昔尔孤于地下,今我孤于人间,与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团圆,欲自决以毁灭,又伤孝于归全。」
2.事情由自己决定或解决。如:「民族自决」。《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國語辭典》:灵魂(靈魂)  拼音:líng hún
1.附在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成分,一旦脱离躯体,人便死亡。也指人死后的鬼魂。《楚辞。屈原。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惟其伤矣,胸肝摧碎。」
2.心灵、精神。如:「灵魂深处」。《楚辞。屈原。九章。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3.指人格、良心。如:「他为了眼前利益,不顾大局而出卖灵魂。」
4.比喻居关键地位,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他是班上的灵魂人物。」、「总教练是整个球队的灵魂,成败的关键。」
《國語辭典》:坐定  拼音:zuò dìng
1.坐下。《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老残游记》第三回:「坐定,彼此问过名姓。」
2.安然底定。《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上》:「若遣而果也,则不烦一旅之师而坐定梁益,就有进退,岂在逃命一夫。」
3.确定、肯定。《西游记》第一四回:「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
《漢語大詞典》:断国(斷國)
决定国家大计。语本汉书·薛宣传:“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宋 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 范公 秉文德,断国极可否。”
《國語辭典》:下意  拼音:xià yì
1.委屈己意。《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2.虚心求教。《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
3.决定、主张。《魏书。卷六九。崔休传》:「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梁书。卷五。元帝本纪》:「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悯爱。」
4.随意、随便。《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下意的送二两银子,也不叫他住两日,就打发他家去。」
《國語辭典》:果决(果決)  拼音:guǒ jué
当机立断,毫不迟疑。《晋书。卷八九。忠义传。乐道融传》:「卓性不果决,且年老多疑。」
《國語辭典》:决断(決斷)  拼音:jué duàn
1.做决定、拿主意。《吕氏春秋。仲秋纪。决胜》:「勇则能决断。」《旧唐书。卷一○五。宇文融传》:「融乃驰传巡历天下,……省司亦待融指撝而后决断。」
2.判定、断定。《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
3.决定事情的魄力。《三国演义》第二回:「进本是没决断之人,听太后言,唯唯而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巫娘子见贾秀才干事决断,贾秀才见巫娘子立志坚贞,越相敬重。」
《國語辭典》:复议(複議)  拼音:fù yì
对已经决定的事再提出来讨论。如:「这个案子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再提出复议。」
《國語辭典》:推倒  拼音:tuī dǎo
1.推之使倒。如:「小心!别推倒了花瓶。」
2.推翻。如:「推倒君主专制」。
3.倾尽。《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列传六。陈亮》:「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國語辭典》:价值(價值)  拼音:jià zhí
1.泛称物品的价格。《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交易事已成,不必说了,只是我们毕竟有些疑心,此壳有何好处?价值如此?」《红楼梦》第一三回:「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叩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
2.以各种等值标准或交换标准所表示的价值,如成本、重置成本、市价等。
3.凡有助于促进道德上的善,便是价值。如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且持此以为衡量的准绳,则视为价值。
4.正面作用。如:「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否具有价值,后人自有评论。」
《國語辭典》:气温(氣溫)  拼音:qì wēn
大气的温度。
《漢語大詞典》:桢干(楨榦)
亦作“ 楨干 ”。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國語辭典》:定断(定斷)  拼音:dìng duàn
定案、决断。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二○。祖寺丞》:「此事固非祖公意,然因其疑,遂送他所,竟以死罪定断。」《金史。卷一五。宣宗本纪中》:「乙未,敕尚书省,自今六部禀议常事,但可再送,不得趣召辨正。馀应入法寺定断而再送,犹未当者具以闻,下吏治之。」
《國語辭典》:取决(取決)  拼音:qǔ jué
判断决定。《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陶弘景传》:「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國語辭典》:审定(審定)  拼音:shěn dìng
审查并加以核定。《史记。卷七○。张仪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