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雪窦(雪竇)
(1).山名。山在 浙江省 奉化市 西,为 四明山 别峰,有 雪窦寺 、 妙高台 、 飞雪亭 、 千丈岩瀑 、 三隐潭瀑 等名胜。景德传灯录·明州雪窦山常通禅师:“ 明州 雪竇山 常通禪师 , 邢州 人也,姓 李 氏,入 鹊山 出家…… 大顺 二年,郡守请居 雪竇 ,鬱然盛化。” 元 成廷圭 《送澄上人游浙东》诗之一:“晓饭 天童 笋,春泉 雪竇 茶。”
(2).寺名。在 雪窦山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雪竇 在 四明 ,与 天童 、 育王 俱号名刹。”
(3). 唐 宋 时的一些高僧名号,因挂单 雪窦寺 而得名。 宋 苏轼 《再和并答杨次公》:“高怀却有 云门 兴,好句争传 雪竇 风。” 王十朋 集注:“ 次公 曰:‘ 雪竇禪师 有集行於世。’ 尧卿 曰:‘师讳 重显 ,字 隐之 , 遂州 李氏 子。后出家,受供,学经论业於乡里。晚参 随州 智门祚 和尚,遍游丛林,迁 四明 之 雪竇 。由是云门之道,復振於 江 浙 。’”
《國語辭典》:支郎  拼音:zhī láng
三国高僧支谦,细长瘦黑,眼白多而睛黄,博览梵籍,时谚云:「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见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五。后以支郎泛称和尚。唐。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郤将惆怅问支郎。」
《漢語大詞典》:支公
(1).即 晋 高僧 支遁 。字 道林 ,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 林虑 人,一说 陈留 人。精研庄子《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 谢安 、 王羲之 等均与为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 余嘉锡 笺疏:“建康实録八引《许玄度集》曰:‘ 遁 字 道林 ,常隐 剡东山 ,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 遁 曰:“贫道爱其神骏。”’” 明 高启 《南峰寺》诗:“悬灯照静室,一礼 支公 影。”
(2).泛称高僧。 唐 李白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卓絶道门秀,谈玄乃 支公 。” 宋 苏轼 《书辨才白雪堂壁》诗:“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 支公 久不归。”
《國語辭典》:龙树(龍樹)  拼音:lóng shù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證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證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漢語大詞典》:名僧
有名望的高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説。”梁书·武帝纪下:“听览餘闲,即於 重云殿 及 同泰寺 讲説,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餘人。”周书·薛慎传:“ 太祖 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一百人於第内讲説。”
《国语辞典》:澄观(澄观)  拼音:chéng guān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西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于戒律、天台、华严、南北禅法无不钻研,而归心于华严,以中兴华严宗为己任,为华严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禅宗的思想,致力推动禅教一致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颇深。弟子有一百馀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宝等。赐号「清凉国师」。著作弘富,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等。
《漢語大詞典》:医王(醫王)
医术极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诸佛或高僧等。 唐 陈子昂 《谢药表》:“室殊方丈,同问疾之荣;施等医王,感 能仁 之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寧肯江湖逐舟子,肯从宝地礼医王。医王本慈悯,慈悯怜羣品。”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人小疾痛,医以方药,亦感恩力,况足下教我求无上医王乎?”
《國語辭典》:达摩(達摩)  拼音:dá mó
1.一切的现象、法则或佛陀的教法。为梵语Dharma的音译。也作「达磨」。
2.印度高僧,中国禅宗的初祖。参见「菩提达摩」条。
《漢語大詞典》:懒残(懶殘,嬾殘)
(1).衰残。 宋 杨万里 《秋凉晚酌》诗:“寄老山林度懒残,新秋又是一年年。”
(2). 唐 衡岳寺 僧 明瓒 ,性疏懒而好食残余饭菜,人以 懒残 称之。 李泌 读书寺中,以为非凡人,中夜往谒。 懒残 发火取芋以啗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泌 拜而退。见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感通传二·唐南岳山明瓒》。 宋 苏轼 《次韵毛滂法曹感雨》:“他年记此味,芋火对 懒残 。” 清 杨焯 《登碧岩》诗:“只待 懒残 煨芋熟,柴门应见白云封。” 清 唐孙华 《煨芋》诗:“鵠陂豆饭堪同饱,富贵无心问 懒残 。”
嬾殘:唐 高僧 明瓒 的别号。 唐 袁郊 甘泽谣·嬾残:“ 嬾残 者, 天宝 初, 衡岳寺 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餘而食,性嬾而食残,故号 嬾残 也。”事详太平广记卷九六、宋高僧传卷十九。 清 赵翼 《衡山》诗:“ 嬾残 芋冷餘灰烬,《岣嶁碑》荒没草莱。”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显现,以教化众生。唐。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
《國語辭典》:永远(永遠)  拼音:yǒng yuǎn
永久。表示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老残游记》第一回:「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著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然后又把各书名揭示通衢,永远禁止贩卖。」
《漢語大詞典》:一音
(1).同一个声音。《淮南子·说林训》:“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
(2).佛教称佛说法之音为“一音”。后亦以“一音”指高僧大德宣讲佛法之音。《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説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一音演而荒憬服,三圣澄而礼乐备。”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景德传灯录·东土二祖慧可大师:“﹝大师﹞付嘱已,即於 鄴 都,随宜设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
(3).一种读音。朱子语类卷二三:“又诗中‘憯’字训‘曾’,不知一音耶?二音耶?”
《国语辞典》:智周  拼音:zhì zhōu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徐,濮阳(今属河南)人。中国佛教唯识宗三祖,他继承窥基、慧沼的学说,并将唯识宗旨传与新罗僧人智凤、智鸾、智雄及日本学僧玄昉等人。使唯识宗流传海外。
《國語辭典》:古德  拼音:gǔ dé
佛教徒称其先辈,或古代有德高僧。《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这拳法系从汉中府里一个古德学来的。若能认真修练,将来可以到得甘凤池的位分。」
《國語辭典》: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谐好合。《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寒山与拾得二僧。《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你不知,我买来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
《国语辞典》:道生  拼音:dào shēng
晋宋间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幼随竺法汰出家,后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以慧解著称,在当时汉译典籍未完备的情况下,常见人所未见,如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之义。著有《法华经疏》、《维摩经疏》、《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多种,可惜多已亡佚,现存的只有《法华经疏》(存二卷)、〈答王卫军书〉一篇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