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防拓
亦作“ 防托 ”。 防御,抵拒。 宋 范仲淹 《奏陕西主帅带押蕃落使》:“如抚驭之间,恩威得所,大可防托边界。” 宋 司马光 《陈述古札子》:“闻副总管 刘几 称,西人点集,将谋入寇,请出兵防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至有雇人应名,更相为代,官中了不可别,每遇上州防拓,多结众逃避,以此州郡徒有人数,若倚以战,适足败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五年:“去秋已闻此言,屡令 徐敏子 严为防拓,又行下 邕 宜 ,守险要以备不虞。”
分類:防御抵拒
《漢語大詞典》:秋战(秋戰)
(1).指秋季防御外族骚扰边境的战事。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春耕事秋战,戎马去封陲。”
(2).指秋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逾年,秋战而捷, 周 益慰。”
《漢語大詞典》:御寇(禦寇)
(1).即 列御寇 。相传为 战国 郑 人,属道家者流。庄子·田子方:“ 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 明 高启 《出郊抵东屯》诗之四:“不能使争席,心愧 御寇 徒。”
(2).抗击敌寇。御,通“ 御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得书,喻以御寇之方。”
谓防御贼寇。《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左传·襄公十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國語辭典》:战格(戰格)  拼音:zhàn gé
一种战事防禦工具。以木桩围成栅栏,作为防止敌人骑兵的障碍物。唐。杜甫〈潼关吏〉诗:「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踰。」
《漢語大詞典》:战栅(戰栅)
战时设置用以防御的栅栏。宋史·扈再兴传:“破 淅川镇 ,杀 金 人三百,追至 马磴砦 ,焚其战栅。”
分類:防御栅栏
《漢語大詞典》:城栅
围墙和栅栏。常指防御设施。后汉书·东夷传·倭:“居处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卫。”陈书·高祖纪上:“ 賁 众数万於 苏歷江 口立城栅以拒官军。”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二:“南军东面人少,沿 河 城栅不固,可以攻之。”
《國語辭典》:防卫(防衛)  拼音:fáng wèi
防禦和保卫。《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晋王乃进军就永济县屯驻。张彦选银枪效节都军士五百人自防卫,来谒。」
《國語辭典》:坞壁(塢壁)  拼音:wù bì
防禦用的土墙、土堡。《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传》:「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周书。卷三六。段永传》:「时有贼魁元伯生,率数百骑,西自崤潼,东至巩、洛,屠陷坞壁,所在为患。」
《國語辭典》:要塞  拼音:yào sài
险要的关隘。《礼记。月令》:「备边竟,完要塞。」汉。郑玄。注:「要塞,边城要害处也。」《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也作「要隘」。
《漢語大詞典》:城险(城險)
指城池险要处的防御设施。尉缭子·攻权:“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
《國語辭典》:反攻  拼音:fǎn gōng
1.战争或竞赛时,处于劣势或呈现败象的一方,重新整顿,再度出击。
2.回头反击。《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
《國語辭典》:国防(國防)  拼音:guó fáng
国家为防禦外患,并保卫国土完整、国民安全,所设置的一切军事设施。《后汉书。卷七○。孔融传》:「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
《漢語大詞典》:堡栅
用土石、木栅或其他障碍物构筑的防御设施。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绕逆贼州县堡栅等,各置兵马。”元史·朱国宝传:“ 宋 据上流,方舟数百,结为堡栅。”
《漢語大詞典》:锁连(鎖連)
亦作“鎻连”。 锁链。可作防御的战具。六韬·军用:“天罗虎落鎻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
《國語辭典》:鹿砦  拼音:lù zhài
旧时作战时的防禦设施。参见「鹿角」条。
《國語辭典》:鹿角  拼音:lù jiǎo
1.雄鹿的角。可以制药。
2.旧时作战时的防禦设施。把带有枝桠的树枝削尖,尖梢朝上,埋在营寨门前或交通路口,以阻挡敌人前进。因形似鹿角而得名。《三国演义》第一八回:「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四下里摆放鹿角蒺藜,铃索齐整。」也称为「鹿砦」、「鹿寨」。
《國語辭典》:禦敌(禦敵)  拼音:yù dí
防禦敌人。《晋书。卷六。明帝纪。赞曰》:「晋阳禦敌,河西全壤。」《三国演义》第一○回:「当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二军将至,一同商议禦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