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民屯
古代屯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政府招募无地农民集体耕种官田或垦荒,按规定纳粮。 汉 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税粮和军队给养,均采取过此项措施。元史·兵志三:“ 世祖 至元 十二年,立 曲靖路 民屯,拘刷所辖州郡诸色漏籍人户七百四十户立屯。”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边上》:“有所谓民屯者,如 唐 初行民屯,及 天寳 间,天下屯田收一百九十餘万斛是也。”参见“ 屯田 ”。
《國語辭典》:屯田  拼音:tún tián
1.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一面驻守,一面垦殖荒地,这种措施称为「屯田」。《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2.职官名。汉代工部尚书中,有屯田郎中,主管户口垦田,是屯田官的开始。晋置屯田尚书;南北朝设屯田郎;隋初称屯田侍郎;唐置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属工部,掌屯田政令。至清末废。
《漢語大詞典》:好畤田
汉书·陆贾传:“ 孝惠 时, 吕太后 用事,欲王诸 吕 ,畏大臣及有口者。 贾 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 好畤 田地善,往家焉。” 颜师古 注:“ 好畤 即今 雍州 好畤县 。”后以“ 好畤 田”喻隐居耕种的田园。 清 吴伟业 《感事》诗:“不事 扶风 掾,难耕 好畤 田。”
《漢語大詞典》:监地(監地)
官府将放牧马群的官地交给农民开垦、耕种,称为监地。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惟闻今 河东 嵐石之间,山荒甚多,及 汾河 之侧,草地亦广,其间草软水甘,最宜牧养,往时 河东 军马常在此处牧放。今马数全少,闲地极多,此乃 唐 楼烦 监地也。”《宋史·河渠志六》:“比年水势稍改,自海门过 赭山 ,即回薄 巖门 、 白石 一带北岸,坏民田及盐亭、监地,东西三十餘里,南北二十餘里。”《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五》:“凡田地之别:有民田,有更名地,有屯田,有灶地……有牧地,有监地。”原注:“国初沿 明 制,於 甘肃 设苑马七监,后经停止,以其地给民垦种,为监地。”
《國語辭典》:回历(回曆)  拼音:huí lì
回教徒通用之历法。以西元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即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元年元旦。属阴历,以十二月为一年,单月为大月,三十天,双月为小月,二十九天,平年三百五十四天,闰年三百五十五天,三十年中有十一个闰年,不置闰月。也称为「伊斯兰教历」。
《國語辭典》:伊斯兰教历(伊斯蘭教曆)  拼音:yī sī lán jiào lì
回历的别名。参见「回历」条。
《漢語大詞典》:畬耕
指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宋 范成大 有《劳畬耕》诗。
《漢語大詞典》:圩户
耕种圩田的农户。
《漢語大詞典》:土利
(1).指土地上的出产。《左传·襄公九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
(2).指耕种等事。 汉 袁康 越绝书·吴人内传:“王者以下至於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时,不可以种五穀,兴土利。”
《国语辞典》:耕户(耕户)  拼音:gēng hù
耕种的人家。如:「随著乡村人口外流,如今耕户有日益渐少的趋势。」
分类:耕种人家
《漢語大詞典》:种播(種播)
耕种,播种。 宋 黄庭坚 《演雅》诗:“络纬何尝省机织,布穀未应勤种播。”
《漢語大詞典》:分佃
封建社会中,占有土地的封建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这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这证明 秦 前的地主们已经充分懂得,用旧式奴隶制的集体耕种,奴隶们容易怠工,故已经采取了分佃的办法了。”
《漢語大詞典》:佃仆(佃僕)
旧时官僚大姓隶属下租田耕种并供役使的佃户。诚意伯文集卷一附 明 刘仲璟 《遇恩录》:“﹝帝﹞宣諭:你家去,种田的种田,有庄佃的使佃僕,有伴儅的使伴儅。”
《漢語大詞典》:畬刀
指用火种刀耕的方法来耕种土地。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之一:“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畬刀少用牛。”
《漢語大詞典》:趋泽(趨澤)
谓雨后土润及时耕种。汉书·食货志上:“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 平都 令 光 教 过 以人輓犁。” 颜师古 注:“趋读曰趣。趣,及也。泽,雨之润泽也。”
《国语辞典》:农地(农地)  拼音:nóng dì
专门用来耕种的土地。如:「这块农地的面积很大,除了种稻外,还可种些杂粮或蔬菜。」
《漢語大詞典》:芸耨
耘耨。除草;耕种。芸,通“ 耘 ”。管子·小匡:“先雨芸耨,以待时雨。”尉缭子·治本:“夫在芸耨,妻在机杼。”后汉书·祭祀志下:“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穫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
分類:除草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