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文字传播(文字传播)  拼音:wén zì chuán bò
利用文字符号把一定的意识内容传达给大众。如应用书信、书籍、报纸、杂志等。
《国语辞典》:文化模式  拼音:wén huà mó shì
1.文化人类学的分析词汇,意指一国家、民族、部落或地方的成员所共享的一组文化符号、价值取向与社会规则。
2.尤指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潘乃德(Ruth Benedict,西元1887~1948)的著作《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该书认为各文化发展均有其特徵,并与其他文化有别;此一论点成为民族性与文化模式研究的重要参考。
《国语辞典》:原子符号(原子符号)  拼音:yuán zǐ fú hào
用一或二个英文字母表示原子种类的符号。例如碳为C、钙为Ca。也称为「化学符号」、「元素符号」。
《国语辞典》:语言逻辑(语言逻辑)  拼音:yǔ yán luó jí
1.以传统逻辑为主,不需依符号及数理之严格运算,来探究一般依于语言表达的推理原则。
2.研究语言的逻辑形构。
《国语辞典》:装饰记号(装饰记号)  拼音:zhuāng shì jì hào
乐谱中代表装饰音的符号。一般用速记符号或小型音符来表示。
《国语辞典》:注音符号(注音符号)  拼音:zhù yīn fú hào
标注汉字字音的符号。分为二式:第一式即民国七年由教育部颁布推行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等;第二式于民国七十五年公告,取代民国十七年制订的「国语罗马字」,仍用a、b、c等来译汉字的音。
《国语辞典》:政治文化  拼音:zhèng zhì wén huà
社会成员有关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与符号系统,既构成政治行动基础,也赋予政治行动意义。
《国语辞典》:音标文字(音标文字)  拼音:yīn biāo wén zì
用符号表音的文字。如罗马字母、我国注音符号、韩国的谚文、日本的假名等。
《国语辞典》:音部记号(音部记号)  拼音:yīn bù jì hào
音乐上用来表示乐谱高低的符号,通常有高音部记号、低音部记号、中音部记号三种。
《国语辞典》:译音符号(译音符号)  拼音:yì yīn fú hào
一种特定的拼音符号。参见「国语罗马字」条。
《国语辞典》:百分号(百分号)  拼音:bǎi fēn hào
表示百分数的符号。即代表数值为百分之一,记作%。
《国语辞典》:程序图(程序图)  拼音:chéng xù tú
用以显示流程中各种活动或操作的关系与程序并以符号图形表示者。其目的在分析作业流程使能合乎科学管理的精神,以增进作业效率。
《国语辞典》:传播界(传播界)  拼音:chuán bò jiè
从事符号、讯息传递的行业,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际网路、新媒体等事业。
《国语辞典》:次文化  拼音:cì wén huà
1.社会中,各团体的价值、规范及信念而与主流文化有所差异者。
2.对社会主流文化提出异议的文化与符号表达,常为主流社会企图压抑与排除,但也常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动力,并形塑未来的主流文化。如对古典菁英文化提出挑战的青少年次文化、流行与大众文化等。也称为「副文化」、「亚文化」。
《国语辞典》:大括弧  拼音:dà guā hú
一种符号。以其含括的范围较广,故称为「大括弧」。
分类:符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