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精神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意会(意會)
(1).内心领会。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於是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教白》:“此中微渺,但可意会,不可言传。”
(2).指意识,感觉。 梁斌 《播火记》一:“ 严萍 探起头静听一刻,当她意会到‘出了事’的时候,立刻从床上跳起。”
《漢語大詞典》:心识(心識)
(1).心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3).心智。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4).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漢語大詞典》:神智
(1).精神智慧;意识。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北齐 刘昼 新论·知人:“故明哲之相士,听之於未闻,察之於未形,而鉴其神智,识其才能,可谓知人矣。”《花月痕》第四七回回评:“其间将略兵机,笔笔生动,读之可益人神智。”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第二次负伤》:“夜里,我躺在病床上,神智还很清楚。可是第二天就昏迷不醒了。”
(2).谓才智卓越。周书·史宁传:“ 突厥 以 寧 所图必破,皆畏惮之,咸曰:‘此中国神智人也。’”
《漢語大詞典》:心趣
情趣;意识。 李大钊 《平民主义》:“那有诗的心趣的平民主义者,想冲着太阳飞,想与 谢勒 (Shelley)和 惠特曼 (Whitman)抟扶摇而上腾九霄。”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我们的心境呈现情绪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心趣的进行,根据 温德 (Wundt)的分类,可得到七种的波状线。”
分類:情趣意识
《漢語大詞典》:脑性(腦性)
指意识。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论:“吾国民食先哲之福,不以宗教之臭味,混浊我脑性。” 王旡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吾国有 翟鏗士 、 托而斯太 其人出现,欲以新小説为国民倡者乎?不可不自撰小説,不可不择事实之能适合於社会之情状者言之,不可不择体裁之能适宜於国民之脑性者言之。”
分類:意识
《漢語大詞典》:人事
(1).人之所为;人力所能及的事。孟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磽,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南史·虞寄传:“匪独天时,亦由人事。”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虽则因人事未尽,象 南京 的迅速溃退及 广州 的倏忽沦陷其间遗憾之处还是有着不少。”
(2).人情事理。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 唐 韩愈 《题李生壁》:“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只是小的儿子不知人事,不知 王老爹 可肯要他做女婿?”
(3).指人世间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南史·郑鲜之传:“今如 滕羡 情事者,或终身隐处,不关人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 汉江 槎。” 严复 《原强》:“ 周 孔 所教,礼义所治,诸君聊用自娱则可耳,何关人事也耶!”
(4).泛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如:他昏迷过去了,人事不知。
(5).人为的动乱。国语·越语下:“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韦昭 注:“人事,谓怨叛、逆乱之萌也。”汉书·吴王刘濞传:“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极矣。”
(6).指仕途。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王瑶 注:“人事,指仕途。”南史·臧焘传:“顷之去官,以父母老家贫,与弟 熹 俱弃人事,躬耕自业。”
(7).说情请托;交际应酬。 晋 袁宏 后汉纪·殇帝纪:“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务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 晋 陶潜 《归田园居》诗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南史·恩倖传·戴法兴:“而 法兴 、 明寳 大通人事,多纳货贿,凡所荐达,言无不行。”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十年:“子 乔 等三人,并学业,絶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8).指赠送的礼品。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恩赐 田布 与臣人事绢五百匹。” 宋 许观 东斋记事·人事物:“今人以物相遗,谓之人事。”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就放了你去。”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还有几色菲人事,你权且收下。” 吴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 ﹞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礼、纳贿,连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
(9).男女间情欲之事。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如今长成十三岁,也晓的人事。”红楼梦第七四回:“或者年纪大些的,知道了人事。”
(10).官员的任免升降等事宜。今亦指对人员的管理使用和考核奖惩等项工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以人事譬之,同一迁官,尚书迁一级则宰相,典史迁一级不过主簿耳。”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六:“此外在人事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尽力爱护干部,一方面要认真执行纪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这首先表现在政治部内上层人事的波动上。”
(11).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时间一长,矛盾就多了。人事纠纷,说不清楚。参见“ 人事关係 ”。
《漢語大詞典》:人事关系(人事關係)
(1).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往关系。 柳青 《狠透铁》三:“甭把你狠透铁的劲儿使在人事关系上啊!”《花城》1981年第6期:“是任务完成得好?是人事关系处理得好?”
(2).特指工作人员的录用、工资、使用、调配、奖惩等隶属关系。如: 小李 人在此地工作,但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
《漢語大詞典》:自觉(自覺)
(1).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不自觉。”东观汉记·李通传:“出门顾见车,方自觉,乃止。” 唐 杜甫 《复愁》诗之十一:“每恨 陶彭泽 ,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治女子:“自觉奔波殆极,就榻憩坐。”
(2).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 郭沫若 《〈新儿女英雄传〉序》:“只要你有自觉,求进步,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漢語大詞典》:心肠(心腸)
(1).心情;心绪。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序:“性和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 宋 王安石 《少年见青春》诗:“心肠非故时,更觉日月驶。”红楼梦第二九回:“﹝ 宝玉 ﹞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彩,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 巴金 《家》二一:“‘你们还有心肠打牌?’ 觉慧 这样想。”
(2).指感情。 唐 孟郊 《古结爱》诗:“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宋 陆游 《次季长韵回寄》:“旧好自均亲骨肉,新知何怪薄心肠。”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 柯岩 《红领巾的歌·三匹“马”的冰车》:“ 杨杨 一个劲地摇头,什么也打不动他的心肠。”
(3).犹心地。指思想意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这个就是説书的一片道学心肠。”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也有説他两个心肠儿好的。”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多么好心肠的人啊!”
(4).犹心头,心中。 唐 张籍 《学仙》诗:“勤劳不能成,疑虑积心肠。”《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太公 闻言大惊:‘怎有如此之事,二人先知我心肠之机?’”
(5).犹胸怀,肚量。朱子语类卷七四:“须是大著心肠看始得。”
(6).犹心腹,知心。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史 魏 二人先下此工夫,以结其心,却是未敢説甚么正经心肠话。”
(7).想法;意思。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今见二位先生,既无狎玩我的意思,又无疑猜我的心肠。”
(8).犹心事。指心中所思虑的事。 萧红 《生死场》二:“你把筐子丢啦!我看你好像一点心肠也没有,打柴的人幸好是 朱大爷 ,若是别人拾去还能找出来吗?” 梁斌 《播火记》三八:“一面饮着酒,吃着菜,互相倾吐心肠。”
《漢語大詞典》:空白
指天空。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 丝 蜀 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頽不流。” 方世举 注:“空白,天也。”一本作“ 空山 ”。
(1).指空着、未填满或未被利用的部分。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八章:“他们把 萧长春 从垛上拆下来的麦穗头用杈子挑起来,就像絮棉被似的,均匀地摊晒在场板上的每一个空白的角落。” 锺涛 《北大荒踏查记》:“我们要去踏查的地方,离 朱家亮子 还很远哩,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除有几条等高线外,便是一片空白,恐怕很难找到一点人迹了。”
(2).指空虚的精神意识。 老舍 《骆驼祥子》二:“他一天到晚只知道怎样把最后的力气放在手上脚上,心中成了块空白。” 茅盾 《子夜》十七:“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好像不是自己在说,自己在听,他们的意思界是绝对的空白!”
(3).犹缺少。 郭沫若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四十年前,有些人叫嚷的 中国 社会空白了奴隶制,在原始公社的废墟之上建立起封建社会的议论,早已被吹送到九霄云外去了。”
《漢語大詞典》:真空
(1).佛教语。一般谓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 南朝 陈 徐陵 《长干寺众食碑》:“自非道登正觉,安住於大般涅槃;行在真空,深入於无为般若。” 唐 慧能 《坛经·般若品》:“念念説空,不识真空。”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释氏 见得高底儘高,或问他何故只説空,曰:説玄空又説真空。玄空便是空无物,真空却是有物。”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
(2).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空气的空间。借指没有任何势力占领或受其思想影响的地方。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 柯灵 《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 上海 的租界并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真空,但不失为一个可以利用的隙缝。”
《漢語大詞典》:心境
(1).佛教语。指意识与外物。 唐 希运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唐 张说 《清远江峡山寺》诗:“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絶。”
(2).犹心意。红楼梦第三三回:“这 琪官 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3).心情;心绪。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虽是各人心境不同,却同是一般的欢喜。”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四:“可是当时我的心境真是痛苦极了!”
《漢語大詞典》:心法
(1).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唐 李华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 菩提达摩 降及 大照禪师 ,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 尧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
《漢語大詞典》:思想
(1).想念,怀念。《公羊传·桓公二年》“纳于大庙” 汉 何休 注:“庙之言貌也,思想仪貌而事之。”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泣别》:“你在旅舘中,休要思想着我。”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九歌》:“思想你,好凄凉!”
(2).特指相思。 前蜀 魏承班 《诉衷情》词:“露冷水流轻,思想梦难成。”《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不期 阮三 在家,思想成病。”
(3).思忖;考虑。《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 子房 独坐思想……久后不免死於 汉王 之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婆娘把东西收拾起,思想道:‘我把 石 家两个丫头作贱勾了,丈夫回来,必然廝闹。’”《老残游记》第八回:“骑着驴,玩着山景,实在快乐得极,思想做两句诗,描摹这个景象。”
(4).指思维的条理脉络。 柔石 《一个伟大的印象》:“编辑和译著的人,都是思想清楚的战士与作家。”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她思想缜密,描写细腻,比其他的同学高出许多。”
(5).念头,想法。 鲁迅 《坟·灯下漫笔》:“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茅盾 《野蔷薇·昙》:“失败的感觉,被欺骗的感觉,混合着报复的愤恨,突然膨胀起来,驱走了其他一切的思想。”
(6).思想意识。指道德品质方面。 李準 《李双双小传》二:“你嫌不舒坦,不美气,故意找我岔子,你这是啥思想!走!”
(7).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 毛泽东 《实践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也指某种思想体系。如:毛泽东思想,儒家思想。
《漢語大詞典》:知见(知見)
(1).见识;见解。汉书·文帝纪:“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实 明快之言,如不闻也,然岂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见者俱如是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往所理想,在知见情操,两皆调整,若主智一派,则在聪明睿智,能移客观之大世界于主观之中者。”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从这多数的征伐事项中,可以抽绎出下列的几项知见。”
(2).看见,知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时都统 冯湛 帐前适有一人在傍知见。”《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海关里有两个册房……一个是造真册的,一个是造假册的。真册的自然是海关大臣和库书知见;假册的就拿来虚报皇上。”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大嫂, 刘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过什么,你也知见。”
(3).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 宋 秦观 《法云寺长老疏文》:“无前后来去之际,有解脱知见之因。”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制心一处,何事不办,如开佛知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