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割慈
谓子女同父母生离死别。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唐 杜甫 《岁宴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宋 王禹偁 《送戚维序》:“割慈去里,无庸介怀。”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割慈全国体,处变重宗潢。”
《國語辭典》:偏出  拼音:piān chū
妾所生的子女。《西游记》第四七回:「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了,取名唤做陈关保。」
分類:旧称子女
《國語辭典》:傅母  拼音:fù mǔ
古代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妇人。犹今之保姆。《喻世明言。卷二四。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崔烈讨了傅母的人情,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
《漢語大詞典》:入子
古代称随改嫁的母亲到后父家中的子女。周礼·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孙诒让 正义:“入子谓再嫁而携其女入后夫之家者。”一说“入子”谓嫁女。参阅 郑司农 注。
《漢語大詞典》:举息(舉息)
(1).借债付利息。《北史·苏绰传》:“富商大贾,缘兹射利,有者从之贵买,无者与之举息。” 宋 王安石 《上五事书》:“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
(2).生育子女。 宋 梅尧臣 《和答永叔洗儿歌》:“我惭暮年又举息,不可不令朋友知。”
《國語辭典》:孩子  拼音:hái zi
1.未成年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2.子女。《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半年之后,即怀六甲,到得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孩子。」
《國語辭典》:寄养(寄養)  拼音:jì yǎng
1.将子女暂时托人抚养。《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秋胡变文》:「寄养十五年,终有离心之意。」
2.暂时安置某处供养。《朱子语类。卷一三○。自熙宁至靖康用人》:「太祖初定天下,将诸军分隶州郡,特寄养耳。」
《國語辭典》:带头(帶頭)  拼音:dài tóu
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如:「他带头闹场,将会场搞得面目全非。」
《國語辭典》:儿女债(兒女債)  拼音:ér nǚ zhài
指所承担的有关儿女的教养婚嫁等事。因无可避免,有如负债,故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六出:「婚姻事,须要早谐。劝相公早毕儿女之债。」
《漢語大詞典》:母妇(母婦)
有子女的妇女。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三女有从,二男知教,閭里嘆息,母妇思效。”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最看不起女人的 奥国 人 华宁该尔 (OttoWeininger)曾把女人分成两大类:一是‘母妇’,一是‘娼妇’。”
分類:子女妇女
《國語辭典》:母性  拼音:mǔ xìng
母亲爱护子女的本能。如:「母性的光辉令人永生难忘。」
《國語辭典》:庶出  拼音:shù chū
妾所生的子女。《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分類:庶出子女
《國語辭典》:孽种(孽種)  拼音:niè zhǒng
1.祸种、祸根。清。阮大铖《燕子笺》第一三出:「又有红衫客,风流孽种,因此上如啼带笑梦魂中,长叫心儿痛。」
2.谦称自己的幼儿,带有无可奈何的语义。《聊斋志异。卷二。莲香》:「莲举一子,产后暴病,日就沉绵,捉燕臂曰:『敢以孽种相累,我儿即若儿。』。」
《国语辞典》:不孝子  拼音:bù xiào zǐ
1.没有善尽孝道的人。如:「他弃父母于不顾,真是个不孝子。」
2.子女对父母自称为「不孝子」。《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经叩头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
《漢語大詞典》:养色(養色)
保养容颜。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谓子女孝顺,使父母愉快,常有笑容。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孝於二亲,养色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