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梁书(梁书)  拼音:liáng shū
书名。唐姚思廉撰,五十六卷,为南朝梁代的史书。纪传体,分为本纪六、列传五十。其中二十五篇为其父姚察旧稿。持论公允,次第齐整,为二十四史之一。
分类:书名史书
《漢語大詞典》:偏记(偏記)
(1).亦作“ 偏纪 ”。 唐 刘知几 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乐资 《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 裴松之 之註《三国》也, 刘孝标 之註《世説》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迨今藉以传焉。”
(2).犹最忆。 前蜀 魏承班 《黄钟乐》词:“偏记同欢秋月低。”
《漢語大詞典》:监史(監史)
(1).谓 汉 廷尉的属官监与掾史。史记·酷吏列传:“﹝廷尉 张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
(2).指刺史。 三国 魏 曹操 《表刘琮令》:“监史虽尊,秩禄未优。”
(3).监修史书。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大抵监史为难,斯乃尤之尤者。”
《漢語大詞典》:室韦(室韋)
古族名。一译“失韦”。 北魏 时始见于史书记载,有五部,分布于 嫩江 及 黑龙江 南北岸地区。 唐 代包括二十部,其中居住在 额尔古纳河 一带的 蒙兀室韦 是 蒙古 部的祖先。各部发展不平衡。部落由千户或几千户组成,首领号“莫贺咄”。自 北朝 以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后曾服属 突厥 。 契丹 在建立 辽国 的过程中, 室韦 的一部分被合并入 辽 。参阅北史·室韦传旧唐书·室韦传文献通考卷三四七。
《國語辭典》:艺文志(藝文志)  拼音:yì wén zhì
史书中汇录书籍目录的一种体例。班固《汉书》始创此例,后世史书多仿其体。也称为「经籍志」。
《漢語大詞典》:书典(書典)
典籍,史书。东观汉记·惠王衍传:“盖闻 尧 舜 九族,万国协和,书典之所美也。”后汉书·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漢語大詞典》:谤史(謗史)
旧时指直书统治者过、罪的史书。《宣和遗事》后集:“詔改 宣仁皇后 谤史,播告中外。”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武帝十七:“ 司马迁 之史,谤史也,无所不谤也。”
《漢語大詞典》:家史
(1).指史家一姓父子先后著述之史书。隋书·许善心传:“望都亭而长慟,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焚荡。今只有六十卷在,又并缺落失次。”
(2).记载家族世系兴衰的史著,包括家传、家谱等、盛行于六朝。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若 扬雄 《家谍》、 殷敬 《世传》、 孙氏 《谱记》、 陆宗 《系歷》,此之谓家史者也。”
(3).指一个家庭的历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在会上,小猪倌倒着苦水,说起大伙也都知道的他的家史。”
《漢語大詞典》:礼志(禮志)
(1).言礼之书。国语·晋语四:“礼志有之,曰:‘将有请於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2).指史书中记载有关礼仪制度的篇章。
《國語辭典》:战史(戰史)  拼音:zhàn shǐ
以记载战争为内容的史籍。
《國語辭典》:后汉书(後漢書)  拼音:hòu hàn shū
书名。纪及列传为南朝宋范晔所撰,志则为南朝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所补。一二○卷,分本纪十、志三十、列传八十。范书一出,超越众家后汉史书,而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其中,〈文苑传〉的别立,开创了史书重视文学活动的良好先例。
《國語辭典》:通史  拼音:tōng shǐ
贯通古今,连贯各朝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
《漢語大詞典》:志记(誌記)
指史书中的志和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周处 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彊引 大舜 ,即比 宁 壤,更为失誌记之本体,差实録之常经矣。”
分類:史书
《漢語大詞典》:脩史
编撰史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史馆为讲读史官所聚集,皆无公座,至脩史之日,旋设十馆於东角门之右,事竣去之。”
分類:编撰史书
《漢語大詞典》:史体(史體)
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文兼史体,状若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