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沸腾(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及内部发生汽化的现象。
2.水流涌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3.喧噪动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旧唐书。卷五九。列传。任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
《國語辭典》:搔扰(搔擾)  拼音:sāo rǎo
1.扰乱使人不安。《西游记》第一回:「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红楼梦》第二三回:「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搔扰,岂不寥落。」
2.纷乱不安宁。汉。王符《潜夫论。边议》:「今边陲搔扰,日放族祸,百姓日夜望朝廷救己。」
《國語辭典》:骚扰(騷擾)  拼音:sāo rǎo
1.动乱不安。《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
2.扰乱使人不安。《文选。曹植。王仲宣诔》:「骚扰边境,劳我师徒。」《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那些兵丁果然听了兵官的话,也不出来骚扰了。」
《國語辭典》:板荡(板蕩)  拼音:bǎn dàng
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二篇,讽刺周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用作乱世的代称。《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自金行不竞,天地板荡,左带沸唇,乘閒电发。」也作「版荡」。
《國語辭典》:不稳(不穩)  拼音:bù wěn
不安稳、不妥当。宋。欧阳修 渔家傲。昨日采花花欲尽词:「罗袖挹残心不稳,羞人问,归来剩把胭脂衬。」《文明小史》第九回:「他二人立脚不稳只好站在路旁,等候这班人退过,再图前进。」
《國語辭典》:沸鼎  拼音:fèi dǐng
滚沸的锅鼎。比喻处于危险的情境。《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漢語大詞典》:遭乱(遭亂)
遭遇动乱。后汉书·明帝纪:“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 唐 杜甫 《南池》诗:“平生江海兴,遭乱身局促。”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卷一:“今虽遭乱而少衰,然为子孙者,生聚教训,可不亟思自奋以迪前人光也哉!”
《漢語大詞典》:危乱(危亂)
危险动乱。晏子春秋·问上三:“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高尚者不处危乱之荣贵焉。”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他认为这样做,反而使君位不安,反而使国家危乱以至于灭亡。”
《國語辭典》:海氛  拼音:hǎi fēn
1.海上的云气。元。柳贯 送杨君祥赴定海税官因思旧游诗:「山翠入帘消宿酒,海氛吹雨落秋衣。」
2.借指海疆动乱的形势。如:「明末,倭寇侵扰,海氛未靖,沿海一带,民生凋敝。」《清史稿。卷四七六。循吏列传一。陈汝咸》:「诸盗归诚,海氛遂清。」
《國語辭典》:乱国(亂國)  拼音:luàn guó
1.动荡不安的国家。《周礼。秋官。大司寇》:「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也称为「乱邦」。
2.扰乱国家。《管子。法禁》:「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漢語大詞典》:乱法(亂法)
(1).引起国家动乱的法令。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治法,无国而不有乱法。”《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世有乱人而无乱法。”
(2).违法;犯法。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史记·平準书:“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西游记》第七一回:“败俗伤风,坏伦乱法。”
《國語辭典》:劻勷  拼音:kuāng ráng
急迫不安的样子。唐。韩愈 刘统军碑:「蔡卒幸丧,围我许郛。新师不牢,劻勷将逋。」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乐天无怨叹,倚命不匡勷。」
《國語辭典》:乱邦(亂邦)  拼音:luàn bāng
政治或社会极不安定的邦国。《论语。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称为「乱国」。
《國語辭典》:兆乱(兆亂)  拼音:zhào luàn
祸乱的预兆。唐。陈鸿《东城老父传》:「上生于乙酉鸡辰,使人朝服斗鸡,兆乱于太平矣。」
分類:孕育动乱
《國語辭典》:国变(國變)  拼音:guó biàn
国家的重大变故。如:「国变发生时,全民应团结一心,共体时艰。」《明史。卷一四三。黄钺列传》:「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燕。钺闻国变,杜门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