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迎
导致;引迎。汉书·武五子传论:“ 千秋 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下人之祐助云。” 颜师古 注:“激去至极之灾,引致福善之气。道,读曰导。”
分類:导致
《漢語大詞典》:招致
(1).招而使至;收罗。荀子·君道:“夫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淮南王安神仙》:“俗説: 淮南王 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旧唐书·崔胤传:“﹝ 胤 ﹞虑 全忠 急於篡代,乃与 郑元规 谋招致兵甲,以扞 茂贞 为辞。” 明 孔迩 《云蕉馆纪谈》:“又开宝市于伪都,招致海商大贾。”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第三种人”》:“左翼作家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兵,或国外杀进来的仇敌,他不但要那同走几步的‘同路人’,还要招致那站在路旁看看的看客也一同前进。”
(2).引起;导致。多指不良的后果。后汉书·陈龟传:“呼嗟之声,招致灾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七章:“他一面埋怨自己没有拦住他,一面又痛恨 陆希荣 由于动摇招致的严重后果。” 胡德培 《写出新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如果尊重事实,辩明是非,那就要承担爱情生活中被误解的风险,可能招致与男家关系的破裂。”
《漢語大詞典》:兴致(興致)
犹导致。后汉书·郎顗传:“其当迁者,竞相荐謁,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姦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
兴趣。 唐 孙棨 《〈北里志〉序》:“予频随计吏,久寓京华,时亦偷游其中,固非兴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海公子:“妾自谓兴致不凡,不图先有同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我自从入了仕途,许久不作诗了;你有兴致,我们多早晚多约两个人,唱和唱和也好。”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期刊﹞索性暂时不出,待大家有兴致做的时候再说。”
《漢語大詞典》:召取
导致;引来。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故报罢之初,释然不自动。岂好大哉?诚其材资召取之如此故也。”
分類:导致引来
《漢語大詞典》:和气(和氣)
(1).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2).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明 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3).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4).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刘君荐 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 刘官人 。”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5).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
(6).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7).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八:“清晨荣卫流行,法当省节语言,葆惜和气。”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神宗 问﹞:‘闻卿摄生亦有道乎?’ 潞公 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
(8).指调和血气。 宋 叶适 《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盃自害身。”
《漢語大詞典》:板荡(板蕩)
《板》《荡》都是《诗·大雅》中讥刺 周厉王 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乱的诗篇。后因以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 幽 厉 昔崩乱, 桓 灵 今板荡。” 唐太宗 《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宋 岳飞 《五岳祠盟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 河 朔 ,起自 相臺 ,总髮从军,歷二百餘战。” 清 黄遵宪 《三哀诗》:“士生板荡朝,非气莫能济;国家有妖孽,尤贵养正气。” 董必武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缅怀先烈奋斗的艰辛,眷念中原板荡的沉痛,吾人纪念辛亥革命,吾人驱逐 日 寇到 鸭绿江 东之心将更坚强千百倍!”
《漢語大詞典》:致使
导致;因…造成。例如:由于过分疲劳,致使工作出了差错。
《漢語大詞典》:引出
领出;延伸出;导致。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建安 二十年,从攻 合肥 ,会疾疫,军旅皆已引出。”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顷之,白气自鉢中兴,如炉烟直上数尺,稍引出讲堂外。”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漢語大詞典》:火坑
(1).烈火弥漫的坑堑。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隋书·五行志下:“ 大业 九年,帝在 高阳 , 唐县 人 宋子贤 善为幻术……鹰扬郎将以兵捕之,夜至其所,遶其所居,但见火坑,兵不敢进。”
(2).佛教语。六道轮回中,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最烈,佛经多譬为“火坑”。《法华经·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 观音 力,火坑变成池。”
(3).指争名夺利、放纵欲望而终将导致苦果恶报的场所。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以此推之,则知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莫向人间恋火坑,幻身浑似浮沤影。”
(4).喻极端悲惨的苦境。红楼梦第一回:“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两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邹韬奋 《我们的灯塔》:“劳苦大众无论由农村跑到城市,或由城市跑回农村,满地荆棘,都是火坑,真所谓‘走投无路’。”
(5).旧时喻指妓院。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三折:“他母亲狠似那双蟳蝎,心毒似两头蛇。呆汉,谁着你去火坑中将身子儿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我不幸自落火坑,晓得你们不肯舍我,我也逃不得死了。”《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不管做甚么丫头老妈子,我都情愿。” 瞿秋白 《人才易得》:“娼妓说她落在火坑里,还是想人家去救她出来。”
亦作“ 火坑 ”。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九:“京师火坑烧石炭,往往熏人中毒,多至死者。” 杨朔 《潼关之夜》:“他们耐不住寒冷,睡不惯火炕,吃不下小米。”
《漢語大詞典》:危险(危險)
(1).亦作“ 危嶮 ”。艰危险恶,不安全。谓有可能导致灾难或失败。韩非子·有度:“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险,一本作“ 嶮 ”。 汉 匡衡 《奏徙南北郊》:“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欲泛 孟津 ,又虑危险。”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把自己的快乐完全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危险的。”
(2).指险恶、险要之地。列子·黄帝:“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南史·垣护之传:“ 楷 愴然许之,厚为之送,於是间关危险,遂得至乡。”
《漢語大詞典》:死路
(1).走不通的路,导致灭亡的途径。《水浒传》第四二回:“我今番走了死路,望阴灵庇护则个。” 明 史槃 《鹣钗记·齐微》:“不知死路,死路却无三日。”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若还稍迟归顺,敢教乌合众立成虀粉。死路生机,从伊自分。”
(2).自杀的途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你若不依我,只是寻个死路罢了。”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而今辞别分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
《漢語大詞典》:喷水
用细蒙蒙的水雾喷(如温室),往往从置于头顶上的喷雾系统向下喷,主要为了有助于保持湿度
围堰或堤防的故障,因而导致水通过该结构或在其下面突然涌入
《漢語大詞典》:兵端
导致战争的事端。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八引 宋 谢枋得 《江东运司策问》:“兵端不可妄开,国事不可再误。”明史·外国传一·朝鲜:“三十年十一月, 昖 言 倭 使频来要挟和款,兵端渐露,乞选将率兵,督同本国训练修防。”
《漢語大詞典》:没地
(1).人死埋葬于地下。借指寿终,死。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 许 ,无寧兹 许公 復奉其社稷”。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至乃 敬通 见抵,罢归田里……齎志没地,长怀无已。”新唐书·房玄龄传:“上含怒意决,羣臣莫敢諫,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2).谓导致覆灭的危险地形。六韬·战骑:“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
(3).沦陷的国土。宋书·萧思话传:“ 汉中 平,悉收没地,置戍 葭萌水 。”亦指失去国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御天失措,且四方之大何从;没地无慙,顾九仞之深可匿。”
莫非,难道。《水浒传》第二三回:“休要胡説。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喫。”《水浒传》第二八回:“看你怎的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 阳穀县 去不成?”
《漢語大詞典》:五戎
(1).五种兵器。
(2).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五戎、六狄之人民。”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3).五种兵车。周礼·春官·车仆“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闕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 汉 郑玄 注:“萃,犹副也。此五者皆兵车,所谓五戎也。戎路,王在军所乘也;广车,横陈之车也;闕车,所用补闕之车也;苹,犹屏也,所用对敌自蔽隐之车也;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
(4).五种导致战争之道。逸周书·柔武:“维 周 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王观幸时,政匱不疑;二曰狱讐刑蔽,奸吏济贷;三曰声乐□□,饰女灭德;四曰维势是辅,维祷是怙;五曰盘游安居,枝叶维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 孔晁 注:“言五者不禁,戎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