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裹足不前  拼音:guǒ zú bù qián
停止脚步,不往前行。比喻有所顾忌,不愿去做。《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也作「裹足不进」。
《漢語大詞典》:嘿夺(嘿奪)
谓不敢定夺。新唐书·刘洎传:“比者勋亲在位,品非其任,功势相倾,虽欲自彊,先惧嚣谤。故郎中嘿夺,惟事咨禀;尚书依违,不得专裁。”
分類:不敢定夺
《漢語大詞典》:不敢高攀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碧玉歌:“ 碧玉 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俗语“不敢高攀”本此。言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國語辭典》:朝乾夕惕  拼音:zhāo qián xì tì
语本《易经。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形容勤奋戒惧、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红楼梦》第一八回:「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也作「朝兢夕惕」。
《国语辞典》:啖指咬舌  拼音:dàn zhǐ yǎo shé
惊吓害怕,不敢多言的样子。《红楼梦》第三三回:「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便知又是为宝玉了,一个个都是啖指咬舌,连忙退出。」
《國語辭典》:道路以目  拼音:dào lù yǐ mù
在道路中行走时相遇,却因有所顾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发言。《国语。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也作「道路侧目」。
《漢語大詞典》:憷头(憷頭)
方言。遇事胆怯,不敢出头。
《漢語大詞典》:钳口侧目(箝口側目)
口不敢言,邪目而视。谓敢怒而不敢言。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如何也。”
分類:不敢敢言
《國語辭典》:钳口结舌(鉗口結舌)  拼音:qián kǒu jié shé
紧闭嘴巴,舌头像打结一般,不敢发言。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钳口结舌,不敢上诉所天。」也作「缄口结舌」、「钳口结舌」。
《國語辭典》:钳口结舌(箝口結舌)  拼音:qián kǒu jié shé
紧闭嘴巴,舌头像打结一般,不敢发言。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劄子〉:「臣恐天下之士益钳口结舌,非国家之福也。」也作「缄口结舌」、「钳口结舌」。
《国语辞典》:怯声怯气(怯声怯气)  拼音:què shēng què qì
形容因害怕紧张不敢大声说话,语气不自然的样子。如:「他说话时总是怯声怯气,深怕得罪别人。」
《國語辭典》:声吞气忍(聲吞氣忍)  拼音:shēng tūn qì rěn
受了气也强自忍耐,不敢作声。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也作「忍气吞声」。
《漢語大詞典》:局高天蹐厚地(跼高天蹐厚地)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陆德明 释文:“局本又作跼。”本谓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 李贤 注引 毛萇 曰:“跼,曲也;蹐,累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或智小败於谋大,或辕弱折於重载,或独是陷於众非,或尽忠訐於兼会,或倡高筭而受 鼂 错 之祸,或竭心力而遭 吴起 之害;故有跼高蹐厚,犹不免焉。”
《漢語大詞典》:胶噤(膠噤)
指不能或不敢发言。 明 唐顺之 《赠何沈两公归蜀广序》:“及两将军之来,俯仰诸当路间,则舌若胶噤而不能谋,臂若踡缩不能展。”
《國語辭典》:噤若寒蝉(噤若寒蟬)  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
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语本《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如:「自从被上司数落之后,他便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发表意见了。」
《漢語大詞典》:敛手屏足(斂手屏足)
缩手止步。形容不敢妄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滇越铁路问题》:“列强自知理屈,亦渐为之敛手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