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游 → 游遊”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正阳县(正阳县)  拼音:zhèng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上游北岸。产药材,主要农产有小麦、大豆、芝麻等。
《国语辞典》:德基水库(德基水库)  拼音:dé jī shuǐ kù
水库名。位于台中市大甲溪上游,原名为「达见水库」。民国二十八年,日本据台时已从事开发,后因战争失利,中途停工。政府遂于民国四十三年开始规划兴建,到民国六十四年始完成。大坝采曲线形的混凝土拱坝,坝腹突出,高一百八十公尺,长二百九十公尺,有效蓄水量一亿五千八百万立方公尺。水库系多元性水利工程,以发电为主,年发电量可达三亿二千万度,并兼有灌溉、防洪、给水、观光等功用。
《国语辞典》:曾文水库(曾文水库)  拼音:zēng wén shuǐ kù
水库名。位于嘉义县大埔乡与台南市楠西区之间、曾文溪上游的柳藤峡谷。面积十七平方公里,民国五十六年至六十二年建成。是一多元化的水利工程,除提供嘉南平原农田灌溉用水外,尚具有发电、防洪、观光等效益。
《国语辞典》:么些族(么些族)  拼音:mó suō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大陆地区云南西北及四川金沙江上游地带。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历史悠久,西元三世纪初,已有摩沙夷居住于今四川盐源一带。其生计以农耕为主。间事渔猎。铸铜手工业相当发达,丽江铜器闻名各地。传统以女性为家长,财产按母系继承。信仰东巴教,为一种多神教。崇拜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也称为「纳西族」。
《国语辞典》:镜泊湖(镜泊湖)  拼音:jìng bó hú
湖泊名。位于牡丹江上游。海拔高度约四百三十公尺,属于火山岩流阻塞河道而造成的堰塞湖。其面积近九十平方公里,并且富于良好的港湾,由于地形起伏,因此有许多突出湖面的岩石小岛。湖水从北方出口泻出,在当地形成负有盛名的吊水楼大瀑布,附近并有水力发电厂。湖区并有茂密的森林和多种野生生物,并产蛤蚌,珍珠十分出名。
《国语辞典》:卡土穆  拼音:kǎ tǔ mù
Khartoum
城市名。苏丹的首都,位于尼罗河上游蓝、白尼罗河的交会处。区内多现代化建筑,街道铺设整齐。有铁路与埃及相连,扼纵贯大铁路的要冲。棉产丰富,贸易兴盛。
《国语辞典》:连城县(连城县)  拼音:lián chéng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支流连水上游。富森林资源,农产输出有稻米、甘藷、笋、香菇等,并出产瓷器。所产连城纸全国著名。
《国语辞典》:拦沙坝(拦沙坝)  拼音:lán shā bà
拦阻河沙、砾石的堤坝。常兴建于水库上游的支流,目的在避免水库快速淤积。
《國語辭典》:洑上水  拼音:fú shàng shuǐ
洑,游泳。洑上水指游向上游,有高攀之意。《红楼梦》第五七回:「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做人可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我们也洑上水去了。」
《漢語大詞典》:黄山市
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上游、黄山地区。1983年设市。人口39.4万(1995年)。为新兴旅游城市,境内有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还有太平湖、屯溪老街、潜口民宅博物馆等胜迹。
《漢語大詞典》:昌都县
在西藏自治区东部,邻接青海省,澜沧江上游扎曲与昂曲在境内汇合,川藏公路经过境内。旧名“察木多”,为西藏东部地区的重要城镇。人口7.5万(1993年)。古迹有绛巴林(昌都寺)、卡若遗址。
《漢語大詞典》:百色市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邻接云南省。1983年设市。人口30.7万(1995年)。为广西西部交通及物资集散中心。名胜古迹有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清风楼(红七军政治部旧址)。
《漢語大詞典》:安顺龙宫
在贵州省安顺市南马头乡龙潭村。是北盘江支流王二河上游的溶洞暗河。洞内瑰丽堂皇,犹如水晶宫殿,故名。水口是一个天池,面积约1万平方米。暗河总长3千米,需乘小船进入。有八个景区,洞内分布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天池水流出口处形成龙门瀑布,泻入卧龙池,十分壮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漢語大詞典》:本溪市
在辽宁省东部、太子河上游、沈丹铁路线上。1945年设市。人口94.6万(1995年)。是辽宁省东部的重要工业城市,有“煤铁之城”之称。名胜有本溪湖、本溪水洞。
《漢語大詞典》:德兴市
在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江上游。1990年设市。人口29万(1995年)。富铜等矿产资源。有著名的德兴铜矿,是全国最大的铜基地之一,有“中国的铜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