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防军(防軍)
即防汛兵。《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上司也晓得该处营汛兵力单弱,不足防御,就委 胡华若 统带六营防军,前往剿捕。”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但防军组织分配稍微不同了,军队所用器械不同了,地方官长不同了。”参见“ 防汛兵 ”。
分類:防军
《漢語大詞典》:防汛兵
指 明 清 时驻防在地方上的军队。 清 姚燮 《岁暮》诗之二:“埋盐窖冷飢逃雀,防汛兵闲醉博梟。”原注:“防汛兵, 清 制,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的緑营兵称汛,分防地称汛地。”亦省称“ 防兵 ”。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民团上》:“兵制有六种:一、营兵,二、砲臺守兵,三、各处汛地防兵,四、一等藏兵,五、二等藏兵,六、义兵。”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分拨各集防兵,宜时加检察。”
《漢語大詞典》:国防军(國防軍)
保卫国家的正规军。 毛泽东 《你们是全民族的模范人物》:“ 中国 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
《漢語大詞典》:营防军(營防軍)
驻军。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嘉定中学学生和营防军闹事,学校当局采取了高压手段,镇压学生。”
分類:驻军
《国语辞典》:保防军官(保防军官)  拼音:bǎo fáng jūn guān
一种政战参谋军官。为协助指挥官处理保防及政战情报等业务,以进行政治作战的幕僚人员。
《国语辞典》:边防军(边防军)  拼音:biān fáng jūn
防守边境的军队。
《漢語大詞典》:城防军(城防軍)
守卫城市的军队。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城防军把防务布置周密妥当后,就分头派兵下苗乡去捉人。”
《漢語大詞典》:营屯(營屯)
(1).驻军营寨;驻防军。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九年:“於是 纵 诸营屯望风相次奔溃。” 宋 马令 《南唐书·嗣主传》:“妖贼 张遇贤 聚众十餘万陷 虔州 诸县……命 洪州 营屯都虞候 严思礼 、通事舍人 边镐 讨贼。”
(2).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 陈衍 元诗纪事·段明:“ 大理 乃 唐 交绥之外国, 善阐 实 宋 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3).屯田。 宋 曾巩 《李义内殿崇班制》:“虞度营屯之事,积纍岁月之勤。”文献通考·田赋七:“ 长城 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参见“ 营田 ”。
《國語辭典》:营田(營田)  拼音:yíng tián
1.经营农事。《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俭传》:「大教民营田,收谷数十万斛。」
2.公家集聚流民,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屯田》:「营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3.屯田的田地。《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
《漢語大詞典》:镇戍(鎮戍)
(1).镇守,戍守。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 夏口 ,贼之衝要,宜选名将以镇戍之。” 唐 刘禹锡 《武昌老人说笛歌》:“往年镇戍到 蘄州 , 楚 山萧萧笛竹秋。”《元典章·兵部一·逃亡》:“窝主隣佑人等不以镇戍军情为重,隐留在家宿食,不行出首。”
(2).指驻防军的营垒、城堡。北齐书·元景安传:“时初筑长城,镇戍未立, 突厥 强盛,虑或侵边。仍詔 景安 与诸军缘塞以备守。”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司马郊:“ 修默 避之,先往,至一镇戍,方息於逆旅, 郊 续至。”
《漢語大詞典》:营防(營防)
(1).营房及防御工事。 陈春生 《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夺佔子弹药库,纵火焚燬步队营防。”
(2).指驻防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八:“在此驻扎的营防已经下了动员令,不久就要出发。”
《漢語大詞典》:营汛(營汛)
(1).军队戍防地。《林则徐日记·道光五年三月初十日》:“连日所过营汛,皆放礮鸣金,甚有弁兵列队披坚执鋭以迎者,皆慰止之。”
(2).指戍防军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今 郧阳 五郎议增营汛,其即以乡勇入伍充兵,毋庸召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