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铭刻(銘刻)  拼音:míng kè
1.雕、刻镂。如:「他正在铭刻一尊观音像。」
2.牢记。南朝宋。何承天〈安边论〉:「素所服习,铭刻由己。」
《國語辭典》:刻镂(刻鏤)  拼音:kè lòu
1.雕刻。《淮南子。齐俗》:「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汉。贾谊〈过秦论〉:「阴奉彫琢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2.极力描绘修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3.铭记、铭刻。如:「浩瀚师恩,永远刻镂在莘莘学子心头。」
《漢語大詞典》:镌铭(鐫銘)
铭记;铭刻。 唐 韩愈 《答张籍》诗:“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鐫铭。” 唐 司空图 《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礭化莫雕刻律疏》:“必期字字鐫铭,种慧牙而不竭,生生亲眷,遇胜会而同闻。”
分類:铭记铭刻
《漢語大詞典》:铭镌(銘鐫)
铭刻。亦指铭刻的文字或图案。
《漢語大詞典》:篆铭(篆銘)
(1).用篆字所刻的铭文。梁书·刘之遴传:“有篆铭云:‘ 秦 容成侯 适 楚 之岁造。’”
(2).铭刻。比喻牢记。 刘亚洲 《秦宫月》一:“父王之言,臣儿句句篆铭心中。”
《漢語大詞典》:刻勒
铭刻。史记·封禅书:“ 二世 元年,东巡 碣石 ,并海南,歷 泰山 ,至 会稽 ,皆礼祠之,而刻勒 始皇 所立石书旁,以章 始皇 之功德。”
分類:铭刻
《漢語大詞典》:凝铸(凝鑄)
凝结铸造;铭刻。 郭沫若 《〈屈原〉与〈釐雅王〉》:“作诗也是奋斗呵,特别是 屈原 式的那种作诗,那是以生命的血肉来凝铸塑造的。” 萧军 《羊》二:“应该感谢,至少我应该感谢这一点,如果我的心要不是混凝土、铁和石头铸成的话,我还应该把这‘感谢’一块凝铸在我的心上。”
《漢語大詞典》:刻着(刻著)
犹铭刻。著,附着。楚辞·九章·悲回风:“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后汉书·第五伦传:“臣常刻著五臧,书诸绅带。” 李贤 注:“刻著五臧,谓铭之於心也。”
《國語辭典》:钟鼎(鐘鼎)  拼音:zhōng dǐng
1.钟和鼎。古代视为重器,常刻文字于其上。《周礼。冬官考工记。辀人》:「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2.比喻从政为官。唐。杜甫〈清明〉诗二首之一:「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國語辭典》:钟鸣鼎食(鐘鳴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古代富贵人家吃饭时,击钟为号,列鼎而食。形容生活极为奢华。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作「击钟鼎食」。
《漢語大詞典》:金字
(1).以金粉书就之文字。指铭刻于碑石、器物上的文字。《文选·陆倕〈新漏刻铭〉》:“寧可使多谢 曾水 ,有陋 昆吾 ,金字不传,银书未勒者哉!” 张铣 注:“金字银书,谓碑铭之书也。”
(2).指皇帝写的文字。 唐 张昔 《御注孝经台赋》:“金字累累以条贯,银钩歷歷而交映。” 唐 王建 《题应圣观》诗:“赐额御书金字贵,行香天乐羽衣新。”
(3).见“ 金字经 ”。
《漢語大詞典》:金字经(金字經)
指佛教经文。 唐 元稹 《清都夜境》诗:“闲开蘂珠殿,暗閲金字经。”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词:“春来没箇关心梦,自懺飘零,不信飘零,请看牀头金字经。”亦省称“ 金字 ”。 唐 钱起 《猷川雪后送僧粲临还京时避世卧疾》:“斋到盂空餐雪麦,经传金字坐雪松。”
分類:佛教经文
《漢語大詞典》:感刻
感激之情,铭刻于心。 宋 苏轼 《与张元明书》之四:“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 明 李贽 《复夏道甫书》:“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妾夫荷君活命之恩,我母子不胜感刻。”
《國語辭典》:镂刻(鏤刻)  拼音:lòu kè
雕刻。如:「他仅凭著那一双巧手,就能在一颗小果核上镂刻出各式各样的精致图案。」
《國語辭典》:感篆  拼音:gǎn zhuàn
感人恩德,永志不忘。《聊斋志异。卷一。王六郎》:「别君后,寤寐不去心,远践曩约。又蒙梦示居人,感篆中怀。」也作「感铭」。
分類:感恩铭刻
《國語辭典》:铭骨(銘骨)  拼音:míng gǔ
铭刻入骨。比喻永志不忘。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且君王早朝晏罢,切齿铭骨,谋之二十馀年,岂不缘一朝之事耶?」
分類:铭刻
《漢語大詞典》:记刻(記刻)
谓铭刻于心。 宋 晁补之 《及第谢苏公书》:“ 补之 读史记至此,以谓士穷不见遇,发愤感激,自食可也。而倒行逆施,则为非计,私自记刻,虽穷不为。”
分類: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