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螟虫(螟蟲)  拼音:míng chóng
螟蛾的幼虫。专栖息于稻叶腋或茎中,蛀食稻茎,为常见的害虫。《汉书。卷七五。京房传》:「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
《国语辞典》:三化螟虫(三化螟虫)  拼音:sān huà míng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通常一年可产生三代,幼虫越冬至春化蛾,产卵于稻叶上,是为第一次。五、六月间,出现第二次。七、八月间又出现第三次,蠹食稻茎,为害最巨。也称为「三化螟蛾」。
《漢語大詞典》:螽螟
蝗虫与螟虫。泛指虫灾。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省刑罚而蓬孛消,发仓廪而螽螟息。”
《国语辞典》:螟害  拼音:míng hài
螟虫蛀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所造成的损害。
《国语辞典》:螟蛾  拼音:míng é
动物名。昆虫纲鳞翅目。为螟虫的成虫。是害虫,喜蛀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茎部。
《国语辞典》:玉米螟  拼音:yù mi míng
为害玉米、粟、高粱的一种螟虫。成虫昼伏夜出。幼虫孵化后,啃食玉米、高粱的茎,被害部常自加害部位的上方枯萎凋谢。也称为「粟螟」。
《國語辭典》:二化螟  拼音:èr huà míng
动物名。属鳞翅目。身体细长,前翅阔长,呈灰黄色,有褐黑色小点,后翅为三角形,呈白色。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常群聚在植物茎内穿孔蛀食,致使植物发生枯心或白穗的现象,是一种危害农作的害虫。繁殖甚速,在台湾一年可繁殖三至四代,为水稻、粟、玉米、甘蔗、茭白等的大敌。也称为「钻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