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 【介绍】: 即菩提达摩。或作达磨。高僧。南朝梁时南天竺国王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为西土禅宗二十八世传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普通中迎至金陵与谈佛理。谈不契合,乃渡江入魏传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九年,人莫测其玄妙。传《楞伽经》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禅宗得流传中国。世称中土禅宗初祖。
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达磨姓刹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来至东土,与梁武语,机缘不契,度江来归,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终(大通二年即孝庄建义元年)。梁武帝追慕为碑,昭明为祭文,是为初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刹帝利种。资性开朗。神慧无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游化其国。受王供养。以神通力。知其密迹。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辨所施珠。而磨才智无碍。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以承统寄。磨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顺世。遂躬行阐导。破伏六宗。然观震旦。有大乘气象。故附舶东来。阅三寒暑。达于南海。时梁大通元年也。广州既备礼迎接。即驿奏武帝。帝诏至。慰劳勤渥。问曰。朕自御极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上终无所领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终日嘿然。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钦磨道德。三诏不起。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从其诲励九年。乃命之曰。时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以王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拜授袈裟。以表信。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观震旦。惟楞伽经。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灭。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岁。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葱岭手𢹂只履。翩然独迈。问之曰。西天去云归以闻。诏启。圹视之。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咨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神僧传·卷第四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帝亲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省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芦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何去。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國語辭典》:中土  拼音:zhōng tǔ
1.中原地区。《淮南子。地形》:「正中冀州曰中土。」《汉书。卷七七。毋将隆传》:「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
2.中国。《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余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南史。卷三三。范泰传》:「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漢語大詞典》:白土
(1).即白垩。石灰岩的一种。俗称白土子。史记·三王世家:“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后汉书·皇甫嵩传:“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其白土薄地,不宜五穀者,唯宜榆及白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白土俗名光粉, 餘杭 产最多,置米中,助白色。不过市井作伪,而耗米中之精华,久而膏枯,食之无味。”参见“白堊”。
(2).陶土、瓷土的俗称。
(3).鸦片的别称。
(4).中土。即古 冀州 。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 卬州 而愉敖” 李贤 注引河图:“正中 冀州 曰 白土 。”
《國語辭典》:白垩(白堊)  拼音:bái è
白色的土状物。是非晶质的石灰岩,亦是制造石灰及瓷器的原料。也称为「白土粉」、「白土子」、「白善」、「白墡」、「白墠」。
《國語辭典》:中州  拼音:zhōng zhōu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位居九州正中,故称为「中州」。晋。桓温〈平洛表荐谢尚〉:「今中州既平,宜时绥定。」
2.中原地区。《三国志。卷六○。吴书。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
3.全中国。《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唐。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诗:「宸章类河汉,垂象万中州。」
《國語辭典》:中岳(中嶽)  拼音:zhōng yuè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的嵩山。参见「嵩山」条。
《漢語大詞典》:中境
(1).犹中土,指中原地区。魏书·礼志一:“正位中境,奄有万方。”
(2).心境。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 武帝 缘金丹示孽,中境躁乱。”
《漢語大詞典》:中宇
(1).天宇,天空。《楚辞·王褒〈九怀·陶壅〉》:“观中宇兮浩浩,纷翼翼兮上躋。” 王逸 注:“大哉天下,难偏照也。盛气振迅,陞天衢也。”
(2).堂屋。《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潜 周 鼎於 江 淮 兮,爨土鬵於中宇。” 王逸 注:“言乃藏九鼎於 江 淮 之中,反炊土釜於堂宇之上。”《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挥汗辞中宇,登城临清池。” 吕向 注:“宇,屋也,言出中屋。”
(3).中土,中原。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将徙县中宇,张乐 岱 郊。” 吕延济 注:“县,都也。中宇,中国也。”《南齐书·乐志》:“履艮宅中宇,司绳总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