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业(三業)  拼音:sān yè
佛教用语:(1)指有意志的心理、言谈和身体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三:「毗婆沙师说立三业,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即意业,思所作业分为身、语二业是思所等起故。」(2)善、恶、非善非恶三种意志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五:「业有三种:善、恶、无记。」
《分类字锦》:三业清净(三业清净)
见十善道注
分类:释教
《漢語大詞典》:调伏(調伏)
(1).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宋 梅尧臣 《吕山人同荆供奉见过》诗:“闻説道心调伏久,等闲休要起嫌猜。” 清 唐孙华 《再迭前韵》之一:“静中调伏道心多,早却杯鐺避酒魔。”
(2).调教驯服,降服。旧唐书·蜀王愔传:“禽兽调伏,可以驯扰於人;铁石鐫鍊,可为方圆之器。” 宋 苏辙 《历代论一·汉文帝》:“ 匈奴 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遗书,厚以繒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 武帝 世十一、二耳。” 许地山 《缀网劳蛛》:“但他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邪念,教他们转过心来承认她是他们底师保。”
《國語辭典》:口业(口業)  拼音:kǒu yè
1.佛教用语。指会造成未来苦乐果报的言语行为。宋。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
2.唐宋时称文学的创作为「口业」。宋。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3.赖以维生的产业。《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给以荒田,永为口业。」
《漢語大詞典》:业空(業空)
佛教语。谓身、口、意三业之性皆空。《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以为宅生者缘,业空则缘废。存躯者惑,理胜则惑亡。” 李善 注:“《维摩经》注曰:‘诸法之生,本乎三业,既无三业,谁作诸法。’”
《國語辭典》:罪业(罪業)  拼音:zuì yè
罪孽。《西游记》第一三回:「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不知作了什么罪业?今朝如此果报得没下梢。」
三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参见: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业,作于身者。二口业。说于口者。三意业,思于意者。此三业大乘唯识分别假实之二,身语二业有假实之二种,意业唯为实之一种。身业之假法,为取舍屈伸等身形之表色,摄于色处之中。语业之假法,为音声之屈曲,摄于声处。小乘立之为实之业体。身语意三业之实法,为意识相应之思心所。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将发身语而先审虑之思也。二决定思,起决定之心而将欲作之思也。三动发胜思,正发身语而动作善恶事之思也。此中取第三现行动发胜思善不善之思为身语二业之体,取第一第二之二思为意业之体。见义林章三末。【又】一福业,为显界之善业可招乐果者。二非福业,为欲界之恶业可招苦果者。三不动业,谓属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意业也。属于欲界之身口意三业,于其果报有由他之缘力而时为移动者。如可受人趣之果者,亦为他之恶缘所引而感鬼趣之果。然修上二界之禅定者,依其禅定之差别而可受之上界地地果报,决无变动,故禅定总名不动业。见俱舍论十五。【又】一善业,顺于道理之作业。二恶业,逆于道理之作业。三无记业,其作业中庸而佛记不为善恶者。又不能记受苦果受乐果者。见大乘义章七。【又】一漏业。感分段生死之果报者,凡夫之所作。二无漏业。感方便有馀土之果报者,二乘之所作。三非漏非无漏业,感实报土之果报者,菩萨之所作。见止观三之上。【又】一顺现受业。俱舍谓为顺现法受业。于此生作业于此生受果报者。二顺生受业,俱舍谓为顺次生受业。于此生作业于次生受果者。三顺后受业,俱舍谓为顺业次受业。于此生作业,于二生已后受果者。见杂集论八,大乘义章七。又一曲业,依谄而生之身口意三业也。二秽业,依瞋而生之三业也。三浊业,依贪而生之三业也。见俱舍论十五。【又】一顺乐受业,自欲界至色界第三禅天之所有善业,名为顺乐受业。以能感乐受故也。二顺苦业,欲界之一切不善业也。三顺不苦不乐受业,自第三禅天至已上有顶之一切善业。唯感意识之舍受也。见俱舍论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瞋、痴等动念是。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馀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佛学次第统编】
三毒既起,必有所向而发动。发动之处,不出乎三。发动所成就者,是谓之业,故曰三业:
一、身业 谓由身所造者,即身作者是也。
二、口业 谓由口所造者,即口说者是也。
三、意业 谓由意所造者,即意思者是也。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身业〕,身业,即身所作之业也。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即身恶业也;若不杀、不盗、不淫,即身善业也。
〔二、语业〕,语业,即口所说之业也,有善有恶。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即口恶业也;若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即口善业也。
〔三、意业〕,意业,即意所起之业也,有善有恶。若贪欲、瞋恚、邪见,即意恶业也;若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即意善业也。
三业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业供养,身至诚敬礼也。二、口业供养,口至诚赞叹功德也。三、意业供养,意至诚想念相好也。说见法华文句二。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语业供养。身业供养是身体至诚的礼敬三宝;口业供养是口至诚的赞叹如来的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的想念佛的相好。
【佛学次第统编】
三业供养者:
一、身业供养 身至诚敬礼也。
二、口业供养 口至诚赞叹功德也。
三、意业供养 意至诚想念相好也。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一、身业供养〕,谓身至诚敬礼诸佛菩萨,是名身业供养。
〔二、口业供养〕,谓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是名口业供养。
〔三、意业供养〕,谓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是名意业供养。
三业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三业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如来果后垂化之三业,恒彼此相应,平等一味。密教所谓三平等也。
【三藏法数】
三业者,如来果后垂化,清净身口意业也。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当知身尚无身,说亦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如,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身口意轮者,轮有摧碾之用,喻佛鉴机现通说法,皆能摧碾众生惑业,故名轮也。心色一如者,心即意,色即身、口,谓身口意三业,皆同一性,无有别也。)
三业四威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乃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为行、住、坐、卧之仪表,故三业四威仪,可总标一切所作之语。
金刚三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胜秘密大教王经之略称。
净三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莲华合掌为清净三业之印契,故云净三业印。(参见:莲华合掌)
净三业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凡修法之初,忏悔法了后,必手结莲华合掌印,口诵此真言,除净吾身口意三业之垢染也。其真言曰:唵。萨缚婆缚。驮。萨罗缚达磨。萨缚婆缚。度。欠。Om svabha%vas/uddha sarvadharma svabha%va s/uddhaha%m%。第一句之唵为金刚界真言归命语,三身之义,归命等之义如常。第二句萨缚婆缚为自性之义,第三句驮为自(净)之义,通上句即谓自身之自性清净也。第四句萨缚达磨为一切法之义,即谓一切法之自(净)性清净也。第五句萨缚婆缚度,度为他(净)之义,即谓他身之自性清净也,盖谓自身及一切诸法与他身共自性清净。结句之欠为我之义,即谓今以此自他法清净真言加持故,本具之自性显现,我身之三业今实清白也。
福等三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也。一福业,为欲界之善业,感生可爱之果,而利益有情,故名福业。二非福业,为欲界之不善业,感生非爱之果,而损害有情,故曰非福业。三不动业,为色无色两界之善业,感不动之果,故曰不动业。
【佛学次第统编】
福等三业者:
一、福业 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之善业是也。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福者胜义,其相殊胜,自体及果,俱可爱乐,故名为福。
二、非福业 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之不善业是也。初是三恶趣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非福者劣义,其相鄙劣,自体及果,俱不可乐,故名非福。
三、不动业 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受之业是也。前是总业,后是别业也。此业以定所摄,定于自处,受其果报。不如欲界散业,遇缘而转,得馀趣处受报,故名不动。或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