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附会(附會)  拼音:fù huì
1.随从、追随。《汉书。卷四三。郦陆朱刘叔孙传。叔孙通》:「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彊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唐。张九龄〈上封事书〉:「或因势附会,遂忝高班。」
2.依附,附和。汉。刘向《古列女传。卷八。王章妻女》:「成帝舅大将军王凤秉政专权,章虽为凤所举,意不肯附会。」清。叶燮《原诗。卷二。内篇下》:「所谓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语,不过影响于耳,含糊于心,附会于口,发而为诗。」
3.使文章之布置首尾一贯,文意严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
4.牵强凑合。「附」文献异文作「傅」。《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爰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宋。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附会经典,造为文书,以晓告四方之人。」
《漢語大詞典》:沾滞(沾滯)
(1).拘执而不通达。 清 黄宗羲 《马虞卿制义序》:“无子书之琱绘,注疏之沾滞,大家之蔓延,时务之刻核。”《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四大皆空,阳神不灭。佛 老 之论,总无沾滞。” 章炳麟 《与人论朴学报书》:“若守此不进,而欲发明旧籍,则沾滞而鲜通。”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之二》:“只是我看你不免还有沾滞的地方。”
(2).犹挂碍。 清 周亮工 《与王隆吉书》:“生平受病,只是多事,近日始知懺悔,立意求减,便于撒手时没些沾滞也。”
《漢語大詞典》:贴黄(貼黄)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漢語大詞典》:沾凝(霑凝)
黏附凝聚。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零露霑凝,劲风凄急。” 唐 杜甫 《除草》诗:“霜露一霑凝,蕙叶亦难留。”喻化育嘉惠。 晋 潘尼 《后园颂》:“芒芒在昔,悠悠结绳,太朴未散,玄代霑凝。”
《漢語大詞典》:沾黏(霑黏)
沾湿黏附。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霑黏经汗席,颭闪尽油灯。”
分類:沾湿黏附
《漢語大詞典》:贴伏(貼伏)
(1).紧贴着;黏附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梁彦:“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黏据不可下。顷入衿底,爬抓腰胁。大惧,急解衣掷地。捫之,物已贴伏腰间,推之不动,掐之则痛,竟成赘疣。”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平时我们在海鲜市场上看到鲽鱼(比目鱼),我原猜想这种扁扁的像一只鞋底的鱼一定是贴伏在海底,行动极不灵活的。” 王西彦 《鱼鬼》:“塘水一寸一寸地低落了,塘塍边描绘出明显的年轮一般的纹圈,水草层次分明地贴伏在污泥里。”
(2).服帖;顺从。 徐志摩 《〈醒世姻缘传〉序》:“在它的跟前,一切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社会的习惯和迷信,都得贴伏的让路。”
《國語辭典》:黏贴(黏貼)  拼音:nián tiē
1.黏合张贴。如:「布告栏上黏贴著百货公司年终大特价的广告单。」
2.利用黏合剂,如胶水、浆糊等将两物黏合在一起。如:「黏贴信封」、「黏贴邮票」。
《漢語大詞典》:黏惹
黏附着;牵连着。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访梦:“情生这些,处处皆黏惹;情销那些,件件都抛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