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杀机(殺機)  拼音:shā jī
杀害的念头、动机。如:「朋友之间为了一点纠纷,竟起了杀机。」唐。司空图 歌者诗一二首之六:「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机。」
分類:致死杀害
《漢語大詞典》:自投
(1).将自身投入(致死之处)。 汉 严忌 《哀时命》:“ 务光 自投於深渊兮,不获世之尘垢。”后汉书·刘盆子传:“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餘万。” 宋 曾巩 《贺克伏交阯表》:“螻蚁之微,自投必死,乾坤之大,终许更生。” 金 元好问 《敏之兄墓铭》:“ 子云 自投,乃脱 歆 丰 。”
(2).以头碰地。表示自责之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 李 又曰:阿师可下阶。僧又趍下,自投无数,衂鼻败顙,不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 才 ( 梁有才 )大惧,据地自投,但言知悔。”
(3).自行投诚。 清 戴震 《于清端传》:“前时邻 傜 岁率二三至,杀掠人畜, 成龙 勒乡勇将捣其巢,咸惧自投,不敢犯界上,归所虏掠,然后民得事耕稼。”
《國語辭典》:杀害(殺害)  拼音:shā hài
以不正当理由而将人杀死。《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
《國語辭典》:逃死  拼音:táo sǐ
逃避死亡而出奔于他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
《國語辭典》:伏尸  拼音:fú shī
尸体横倒地上。《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文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也作「伏尸」。
《國語辭典》:伏尸(伏屍)  拼音:fú shī
1.尸体横倒地上。《战国策。魏策四》:「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也作「伏尸」。
2.伏抚尸体。《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红楼梦》第六六回:「湘莲反不动身,泣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湘莲反伏尸大哭一场。」
《漢語大詞典》:看杀(看殺)
亦作“ 看煞 ”。谓被人争看,忙于应付而疲劳致死。晋书·卫玠传:“ 玠 字 叔寳 ,年五岁,风神秀异……京都人闻其姿容,观者如堵。 玠 劳疾遂甚, 永嘉 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 玠 被看杀。”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十:“ 东坡 自海外归 毗陵 ,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 运河 岸,万千人随观之。 东坡 顾坐客曰:‘莫看杀 軾 否?’”
(1).指十分爱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卷七:“买得蜻蛉小如叶,推蓬看煞 九龙山 。”
(2).把人或事看死,看得一成不变。《解放日报》1982.8.20:“我一听,心一下子热了起来,瞧,领导就有这般风度,没有我看煞。”
《漢語大詞典》:斗杀(鬥殺)
亦作“鬭杀”。
(1).格斗致死。 唐 白居易 《论姚文秀打杀妻状》:“相争为鬭,相击为殴,交鬭致死,始名鬭杀。”
(2).争斗;厮杀。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羌 俗暴悍,以鬭杀为勇。”
《漢語大詞典》:三死
(1).三种死罪。《左传·哀公十五年》:“三死无与。” 杜预 注:“三死,死罪三。”
(2).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种原因。 汉 刘向 说苑·杂言:“人有三死,而非命也,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忤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犯众,弱以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漢語大詞典》:七死
七种致死之道。汉书·鲍宣传:“又有七死:酷吏殴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讎相残,五死也;岁恶飢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
分類:七种致死
《漢語大詞典》:毁死
(1).谓因居丧过哀致死。韩非子·内储说上:“ 宋 崇门 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於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餘人。”
(2).杀伤致死。 唐 沈亚之 《冯燕传》:“ 燕 熟视,断其妻颈,遂巾而去。明日 婴 起,见妻毁死。”
《漢語大詞典》:笞杀(笞殺)
谓拷打致死。汉书·高后纪:“﹝斩﹞ 吕禄 ,笞杀 吕嬃 。”
分類:拷打致死
《國語辭典》:逼死  拼音:bī sǐ
逼迫致死。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我那几个舅子,狼虎般相似,去那城中告下来呵,韩弘道为小媳妇逼死大浑家,连我的性命也送了。」《红楼梦》第二五回:「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
《國語辭典》:考竟  拼音:kǎo jìng
鞭打讯问。《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京师诸狱无轻重,皆且勿考竟。」
分類:刑讯致死
《漢語大詞典》:狂死
因疯疾致死。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旱岁犬多狂死及为怪。”
分類:致死
《漢語大詞典》:籍死
犯罪被籍没致死。太平广记卷一五○引前定录·李泌:“不出三年,当有赤族之祸,须覔 黄中君 方免……宜三月三日,全家出城覔之,不见,必籍死无疑;若见,但举家悉出哀祈,则必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