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罅发(罅發)
爆裂;开裂。文选·左思〈蜀都赋〉:“紫梨津润,樼栗罅发。” 刘逵 注:“罅发,栗皮坼罅而发也。” 唐 李远 《蝉蜕赋》:“既罅发而微断,若苞开而渐出。”
分類:爆裂开裂
《漢語大詞典》:火烈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 列 ”。《诗·郑风·大叔于田》:“ 叔 在藪,火烈具举。” 郑玄 笺:“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 孔颖达 疏:“火有行列,俱时举之。”
(2).火势猛烈。《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盖 放诸船,同时发火”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去北军二里餘,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烧尽北船。”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诗:“霜乾火烈声爆野,飞走无路号且讶。”《说岳全传》第二九回:“一霎时,火烈烟飞。”
(3).比喻威势猛烈。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威亮火烈,势踰风扫。” 张铣 注:“言其威武信为猛烈。”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
(4).起火焚烧。梁书·武帝纪上:“移檄京邑曰:‘……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宋 苏舜钦 《游山》诗:“近为雷霆拔,火烈瓦甓糜。”
(5).指物被火焚烧而爆裂。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
(6).喻严明。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小人,虽宪典火烈,杀人奸盗,犹不絶踵,而况地狱之眇茫乎!”
《漢語大詞典》:迸断(迸斷)
爆裂,破裂。《水浒传》第二五回:“那 武大 ‘哎’了两声,喘息了一回,肠胃迸断;呜乎哀哉,身体动不得了。” 茅盾 《子夜》五:“ 吴少奶奶 的脸立刻又变为苍白,心头卜卜地又抖又跳,但同时好像有一件东西在胸脯里迸断了。”
分類:爆裂破裂
《国语辞典》:必剥(必剥)  拼音:bì bō
拟声词。形容敲击或爆裂的声音。《水浒传》第六回:「一个咬牙必剥,浑如敬德战秦琼,一个睁眼圆辉,好似张飞迎吕布。」也作「咇咇」。
《國語辭典》:放炮  拼音:fàng pào
1.发射炮弹或点燃火药使之爆炸。《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里放炮开船,一直往上江进发。」
2.比喻发表惊人议论或猛烈批评。如:「他为人喜标新立异,每次开会,老爱放炮。」
3.打麻将时,出牌让人胡牌。
《國語辭典》:栗爆  拼音:lì bào
握拳或屈指,用突出的中指节敲打头的动作。元。无名氏《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个栗爆!」也作「栗暴」。
《漢語大詞典》:双响(雙響)
响两声的爆竹。点燃后发一声,升高后完全爆裂,又发一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这一带没有什么铺户,可是远处的炮声还继续不断,时时的在黑空中射起个双响或五鬼闹判儿。”
《国语辞典》:贲张(贲张)  拼音:bēn zhāng
急速扩张如欲爆裂。如:「血脉贲张」。
《漢語大詞典》:爆花
(1).油灯、蜡烛等点燃后,芯儿结成花状物。亦泛指爆成花状。
(2).亦称“ 爆米花 ”。大米、玉米等经加热,膨胀爆裂而成的食品。
《漢語大詞典》:爆豆
炒豆子。炒豆子时不断发出爆裂声,常用来比喻响亮而连续不断的枪炮声、说话声。 峻青 《黎明的河边》:“冲锋枪爆豆似的响了起来。” 柳青 《狠透铁》:“那边的办公室里,从纱窗口传出的算盘声山响,如同爆豆一般。”
《国语辞典》:劈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拟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如:「鞭炮劈里啪啦响。」
《国语辞典》:咇咇  拼音:bì bì
1.哀鸣。
2.拟声词。形容敲击或爆裂的声音。也作「必剥」。
《国语辞典》:爆胎  拼音:bào tāi
车胎爆裂。如:「车子一爆胎,他便靠边停了下来。」
分类:爆裂
《國語辭典》:毕毕剥剥(畢畢剝剝)  拼音:bì bì bō bō
拟声词。形容敲击或爆裂的声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崔生道是错听了,方要睡下去,又听得敲的毕毕剥剥。」也作「必必剥剥」。
《國語辭典》:必必剥剥(必必剝剝)  拼音:bì bì bō bō
拟声词。形容敲击或爆裂的声音。《水浒传》第一○回:「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也作「咇咇剥剥」、「壁壁剥剥」、「毕毕剥剥」、「哔哔剥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