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是正  拼音:shì zhèng
审察错误而加以校正。《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也作「諟正」。
《漢語大詞典》:刊正
犹校正。后汉书·卢植传:“﹝ 卢植 ﹞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新唐书·颜师古传:“俄拜祕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谨识於此,以俟后之秉史者刊正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祖不得称皇考:“编集者无所刊正,则殊失体裁矣。”
分類:校正
《漢語大詞典》:辅正(輔正)
(1).辅佐匡正。《汉书·翟方进传》:“议者以为 方进 不以道德辅正丞相,苟阿助大臣,欲必胜立威,宜抑絶其原。”
(2).犹校正。汉书·苏武传“ 武 能网纺缴,檠弓弩” 唐 颜师古 注:“檠谓辅正弓弩也。”
《漢語大詞典》:雠正(讎正)
亦作“讐正”。
(1).校正。新唐书·儒学传序:“帝又讎正五经繆缺,颁天下示学者,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俾久其传。”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校雠条理:“夫博求诸本乃得讐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三节:“ 乾 嘉 以还,学者多讎正 先秦 古籍,渐可得读。”
(2). 唐 代官名。掌校勘书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详正学士:“ 唐太宗 时,命秘书监 魏徵 写四部羣书,将藏内府,置讎正二十员。后又詔 虞世南 、 颜师古 踵领之,功不就。 显庆 中罢讎正官,使散官随番刊正。”
《漢語大詞典》:格校
校正。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帝尝以《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 王旦 欲白帝, 钦若 曰:‘天子诗,岂当以礼部格校之!’”
分類:校正
《漢語大詞典》:不数(不數)
数不清;无数。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 汪继培 笺:“秽,当作灭。” 彭铎 校正:“不数,即无数。”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於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扬州 番役把 吕祥 的衣服剥脱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绳拴在树的半中腰里,铁棍皮鞭,诸刑咸备……打了个不数。”
《國語辭典》:规矩(規矩)  拼音:guī jǔ
1.画圆画方的工具。唐。柳宗元〈梓人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断之器。」
2.法度、礼法。《红楼梦》第七回:「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
3.行为端正老实。如:「他向来规矩,做事靠得住。」
4.照例。《红楼梦》第三八回:「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5.调教。如:「我若不严格点,那能够规矩出个好学生?」
《國語辭典》:谢客(謝客)  拼音:xiè kè
1.谢绝宾客,如:「闭门谢客」。
2.答谢宾客。《幼学琼林。卷二。女子类》:「侃母截发以延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
3.南朝宋谢灵运的别名。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之为「谢客」。参见「谢灵运」条。
《國語辭典》:本原  拼音:běn yuán
根源。《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國語辭典》:律吕(律呂)  拼音:lǜ lǚ
古时用来校正乐音的器具。以十二个竹管制成,依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管称「律」,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成偶数的六管称「吕」,包括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后遂以律吕为音律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顾忧(顧憂)
担忧,操心。管子·形势:“譕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 尹知章 注:“顾忧,谓忠事勤臣道。” 戴望 校正:“圣人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故曰,顾忧者可与致道。” 宋 苏轼 《抚问知河南府张璪知永兴军韩缜口宣》:“卿輟自庙堂,出为师帅。劳於绥御,宽我顾忧。”
《國語辭典》:疾首  拼音:jí shǒu
因心中有所憎恨而至于头痛。比喻痛恨之极。《诗经。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
《國語辭典》:隐微(隱微)  拼音:yǐn wéi
幽暗不明显。《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國語辭典》:生水  拼音:shēng shuǐ
没煮沸的水。如:「生水最好煮开后喝,以免身体产生不适。」
《漢語大詞典》:同力
(1).力量相等。书·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孔 传:“力钧则有德者胜。”
(2).同事功。吕氏春秋·应同:“王者同义,霸者同力。” 毕沅 校正:“文子《淮南》竝作‘同功’。”
(3).齐心协力;共同出力。管子·重令:“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公羊传·僖公五年》:“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 何休 注:“言灭者臣子与君戮力一心共死之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羣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 唐 罗隐 《筹笔驿》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明 李贽 《又与周友山书》:“我塔事无经营之苦,又无抄化之劳,听其自至,任其同力,只依我规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