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斓斑(斕斑)  拼音:lán bān
有文彩的样子。唐。皮日休 石榴歌:「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宋。苏轼〈月华寺〉诗:「高岩夜吐金碧气,晓得异石青斓斑。」
《國語辭典》:瑕疵  拼音:xiá cī
比喻缺点、毛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唐。韩愈〈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也作「瑕颣」。
《国语辞典》:藓花(藓花)  拼音:xiǎn huā
藓苔丛生于石上形成的斑痕。清。俞陛云〈浣溪沙。山色林光一碧收〉词:「夕阳如梦独登楼,题墙残字藓花秋。」
《国语辞典》:藓斑(藓斑)  拼音:xiǎn bān
藓生于石上所形成的斑痕。宋。林逋〈山谷寺〉诗:「独孤房相碑文在,几认题名拂藓斑。」明。胡俨〈游匡卢山赋〉:「󺟑故址之荒凉,扫藓斑而求古迹兮。」
《國語辭典》:瑕瑜  拼音:xiá yú
瑕,玉之斑痕;瑜,玉之光彩。「瑕瑜」比喻美德与过失、优点与缺点。如:「瑕瑜互见」。唐。武翊黄〈瑕瑜不相掩〉诗:「泾渭流终异,瑕瑜自不同。」《宋史。卷二○二。艺文志一》:「虽其间釽裂大道,疣赘圣谟,幽怪恍惚,琐碎支离,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郑各趣。」
《漢語大詞典》:瑕秽(瑕穢)
(1).玉的斑痕,杂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执贽:“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法苑珠林卷五六:“﹝圣王﹞还 清旦殿 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彻,无有瑕秽。”
(2).比喻事物的缺点;人的过失或恶行。 汉 王充 论衡·自纪:“通人造书,文无瑕秽。”后汉书·霍谞传:“﹝ 宋光 ﹞位极州郡,日望徵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夫赦令国之大恩,所以荡涤瑕秽,纳於自新之地。” 孙中山 《第二次讨袁宣言》:“将尽扫政治上、社会上之恶毒瑕秽,而后复纳之约宪之治。”
《國語辭典》:瑕谪(瑕謫)  拼音:xiá zhé
比喻过失。《老子》第二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宋。苏轼〈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何时旷荡洗瑕谪?与君归驾相追攀。」也作「瑕谪」。
《漢語大詞典》:瑕适(瑕適)
亦作“ 瑕謫 ”。 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管子·水地:“夫玉,温润以泽,仁也……瑕适皆见,精也。” 尹知章 注:“瑕适,玉病也。” 晋 道安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序》:“幸我同好,饰其瑕讁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絶瑕謫,甲子一终反玄宅。” 宋 苏轼 《追钱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何时旷荡洗瑕謫,与君归驾相追攀。”
《漢語大詞典》:瑕翳
玉的斑痕、黑点。亦比喻事物的缺点、毛病。 唐 拾得 《诗》之二八:“一颗水精絶瑕翳,光明透满出人天。”《敦煌变文集·维摩语经讲经文》:“心珠皎洁无瑕翳,此个名为真道场。”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石眼圆晕数重……以中无瑕翳者为活眼。”
《漢語大詞典》:瑕累
(1).瑕衅,祸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乃共搆合虚诬,中伤清德,瑕累横生,莫敢救拔。”
(2).玉上的斑痕。也泛指缺点,毛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唐 刘禹锡 《贺复吴少诚官爵表》:“瑕累咸涤,危疑获安。” 唐 元稹 《出门行》诗:“白珩无颜色,垂棘有瑕累。” 清 恽敬 《与宋于廷书》:“ 北宋 以后,儒者喜刻深,而读书又不循始终,即妄为新论,专以决剔前人瑕累为快。”
《漢語大詞典》:青晕(青暈)
中心较浓周围渐淡的青黑色圆形斑痕。 宋 林逋 《墨》诗:“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帖拂秋尘。” 茅盾 《子夜》十二:“他那尖利的眼光钉住了 刘玉英 的粉脸,钉住了她那微带青晕的眼睛。”
《漢語大詞典》:瑕痕
玉上的斑痕。比喻事物或人的缺点、毛病。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未能穷意义,岂敢求瑕痕。” 宋 陆游 《感旧》诗:“小人谤伤实不根,妄指拱璧求瑕痕。”
《漢語大詞典》:瑕点(瑕點)
斑痕,污点。法苑珠林卷一一九:“烈烈霜心,昭昭玉脸,如彼琼珪,皎无瑕点。”
分類:斑痕污点
《漢語大詞典》:瑕缺
指玉上的斑痕和缺损。西京杂记卷一:“ 赵飞燕 女弟居 昭阳殿 ……有四玉镇,皆达照无瑕缺。”
分類:斑痕
《漢語大詞典》:玷翳
玉上斑痕。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大珠脱玷翳,白月当空虚。”
分類:斑痕
《漢語大詞典》:印面
(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 大历 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