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爽和
违和;失调。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久不致恳,得儿子书,知体理爽和。”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九:“是以一星见变,能使九服同灾;一脉爽和,能使百体俱病。”
分類:违和失调
《漢語大詞典》:解徽
犹失调。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举脩网之絶纪,纽大音之解徽。” 吕延济 注:“解,失;徽,调也。”
分類:失调
《國語辭典》:愆伏  拼音:qiān fú
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
《漢語大詞典》:隔并(隔併)
犹隔并。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天地不交则不泰,上下不交即乖志。夫不泰则二气隔併矣。”
谓阴阳失调而生之水旱灾害。后汉书·陈忠传:“故天心未得,隔并屡臻。” 李贤 注:“隔并,谓水旱不节也。”《晋书·阮种传》:“自顷阴阳隔并,水旱为灾,亦犹期运之致。”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三:“天地之气,阴阳相半,曰暘曰雨,各以其时,则谓之和平。一有所偏,则谓之隔并。隔并者,谓阴阳有所闭隔,则或枯或潦,有所兼并也。”
《漢語大詞典》:并隔
犹隔并。谓水旱失调。《后汉书·陈蕃传》:“且聚而不御,必生忧悲之感,以致并隔水旱之困。”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并隔,犹隔并也…… 汉 人多有隔并之语。《刘瑜传》云:‘天地之性,阴阳正纪,隔絶其道,则水旱为并。’此説‘隔并’二字之义最明。盖水旱不节,皆谓之隔并。”
《漢語大詞典》:虚损(虚損)
(1).空虚、毁坏。《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今东主图兴大众,举国悉出, 江 边空旷,屯坞虚损,惟有诸刺姦耳。”
(2).中医病证名。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或病后失调等,所引起的阴阳、气血、脏腑虚亏。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上·虚损:“虚损,有气虚,血虚,精虚,五臟虚,虚热,虚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却病》:“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劳伤虚损者亦有之。”
《漢語大詞典》:舛和
犹违和。因生理失调而致病。《魏书·裴伯茂传》:“余摄养舛和,服饵寡术,自春徂夏,三婴凑疾。”
《漢語大詞典》:笙咽
谓笙的音质失调。 元 张翥 《寄题顾仲瑛玉山诗一百韵》:“弦鬆调宝柱,笙咽炙银簧。”
分類:音质失调
《國語辭典》:愆序  拼音:qiān xù
时序失调。唐。白居易〈祝皋亭神文〉:「既逢愆序,不敢宁居。」
分類:时序失调
《漢語大詞典》:虚肿(虚腫)
人体因水分运化失调而造成的肌肤浮肿现象。南史·孝义传下·沈崇傃:“久食麦屑,不噉盐酢,坐卧於单荐,因虚肿不能起。” 姚雪垠 《长夜》三一:“但这位眼泡微微虚肿的年轻主妇并不像别人一样地对他亲切。”
《漢語大詞典》:愆错(愆錯)
差错,失调。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寃痛之声,上达于九天,下流於九泉,鬼神怨怒,阴阳为之愆错。”
分類:差错失调
《國語辭典》:失黏  拼音:shī nián
近体诗之平仄律,二句与三句、四句与五句、六句与七句大抵相同,称为「黏」。不遵守这种格律者,称为「失黏」。
《国语辞典》:败血性休克(败血性休克)  拼音:bài xiě xìng xiū kè
病名。血液遭到细菌严重感染导致循环失调,血流分布不均的疾病。由于血压降低而致使组织缺氧,产生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引起发烧、昏迷、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辐射病(辐射病)  拼音:fú shè bìng
遭受高剂量游离辐射照射后,所引起的急性器官机能失调。短时间内遭受高剂量游离辐射照射特有的病徵为恶心、呕吐、腹泻及血球数量下降的相关症状如出血与感染。
《国语辞典》:瘢点(瘢点)  拼音:bān diǎn
皮肤上因疾病或生理失调而生的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