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攀缘(攀緣)  拼音:pān yuán
1.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动、上升。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八。华阳洞门》:「肌肤不小损,睨穴中正黑如夜,攀缘不能施力。」也作「攀援」。
2.佛学上指心追随外境而多变。《首楞严经》卷一:「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漢語大詞典》:心猿
佛教语。喻攀缘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语本《维摩经·香积佛品》:“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唐 罗隐 《灵山寺》诗:“欲依师问道,何处繫心猿?”《水浒传》第一○一回:“芳芬绰约蕙兰儔,香飘雅丽芙蓉袖,两下里心猿都被月引花钩。” 清 李渔 《慎鸾交·情访》:“避色偏来窈窕,防身怕不坚牢,眼掛罘罳眉上锁,不许心猿往外跳。”参见“ 心猿意马 ”。
《國語辭典》:心猿意马(心猿意馬)  拼音:xīn yuán yì mǎ
佛教以猿马性喜外驰来形容众生的心,不能安住,喜攀缘外境。《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后用来形容心意不定,不能自持。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栓,将繁华不挂眼。」《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马,按捺不住。」也作「意马心猿」。
《漢語大詞典》:外尘(外塵)
佛教语。指色、声、香、味等外境。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恒发於外尘,累必由於前境。”参见“ 六尘 ”。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国语辞典》:唯识论(唯识论)  拼音:wéi shì lùn
佛教典籍,一卷。世亲著。主张没有客观的外境和对象,一切的现象只是心识的变现之唯识思想。在汉译本有三种,唯识论是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本之名。此外尚有南朝陈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以及唐玄奘所译唯识二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