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耳鸣(耳鳴)  拼音:ěr míng
病名。外界无声音来源,患者自己感觉耳中有蝉鸣或其他声响,称为「耳鸣」。多由贫血、疲劳或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國語辭典》:中耳炎  拼音:zhōng ěr yán
病名。按病因可分为化脓性及非化脓性,前者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鼓室所引起,后者因耳咽管阻塞所致。按进程则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起因大半是由于感冒时鼻子或喉咙的细菌通过耳道,传至中耳引起发炎。一般的症状为耳朵内剧痛、听力衰退、耳鸣、发高烧、耳朵内流脓等。严重时会导致听力障碍。
《国语辞典》:砧骨  拼音:zhēn gǔ
中耳听小骨之一。形状类似铁砧,能将鼓膜的振动波传至内耳的耳蜗。
《漢語大詞典》:弯管
弯曲的管子
某些鸟类的似骨的管,它连接中耳与颚弯曲部分的气室
《国语辞典》:听骨(听骨)  拼音:tīng gǔ
中耳鼓室内的三块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的总称。三骨以滑膜关节相连成链,由韧带连于鼓室壁。听骨链的外侧端附著于鼓膜,内侧端附著于内耳的前庭窗,可将声波所引起的鼓膜震动传入内耳。也称为「耳小骨」。
《国语辞典》:耳小骨  拼音:ěr xiǎo gǔ
位于中耳的三块小骨。状如锤的称为「锤骨」,如砧的称为「砧骨」,如马镫的称为「镫骨」,能将鼓膜的振动传至内耳的耳蜗。也称为「听骨」。
分类:中耳
《国语辞典》:欧氏管(欧氏管)  拼音:ōu shì guǎn
鼻咽与中耳之鼓室相连的管道。为义大利人欧斯达氏(Eustacho)所发现,故称为「欧氏管」。有平衡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的功能。也称为「耳咽管」。
《國語辭典》:耳咽管  拼音:ěr yān guǎn
由鼻咽左右两侧通至中耳之鼓室的管子。有平衡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功能。因发现人为欧斯达氏(Eustacho),也称为「欧氏管」。
《國語辭典》:鼓膜  拼音:gǔ mò
外耳与中耳间的传音膜。膜薄且呈卵圆形,声波震动鼓膜后,使听骨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听觉。也称为「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