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因循  拼音:yīn xún
1.遵循旧习而无所改动。《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谟谋深博,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
2.敷衍慢怠。唐。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涂中见寄〉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祗因循。」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我这里傍边侧立索慇勤,怎敢道怠因循!」
3.悠游閒散。唐。罗隐 寄第五尊师诗:「苕溪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裘独茧纶。」唐。韩偓 拥鼻诗:「却要因循添逸兴,若为趋竞怆离忧。」
4.蹉跎、延误。唐。白居易〈和微之诗。和栉沐寄道友〉诗:「因循掷白日,积渐凋朱颜。」
《國語辭典》:高调(高調)  拼音:gāo diào
1.比喻理想甚高,虽动听而不切实际或难以实行的论调。如:「他喜欢唱高调,不切实际,所以一事无成。」
2.明朗、轻淡的色调。画面上灰、白部分占较多的比例而黑色较少。也称为「明调」。
《漢語大詞典》:阁束(閣束)
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宋 苏轼 《赠治易僧智周》诗:“阁束九师新得妙,梦吞三画旧通灵。”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好高者以人微而嘲玄,好奇者以文多而阁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当时六经之中,除理外,尽皆阁束。”
分類:不去
《国语辞典》:老子婆娑  拼音:lǎo zǐ pó suō
婆娑,盘旋、徘徊。老子婆娑乃自言徘徊流连不去。《晋书。卷六六。列传。陶侃》:「将出府门,顾谓愆期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宋。辛弃疾〈沁园春。有酒忘杯〉词:「徘徊久,问人间谁似,老子婆娑。」
《漢語大詞典》:忘想
不关心,不去想。 明 康海 《愿双成·述隐》套曲:“饭牛蒔药课田桑,万事悠然忘想。”
《國語辭典》:风鸡(風雞)  拼音:fēng jī
剖开鸡的腹部,除去脏腑,抹上盐,然后将鸡风乾,称为「风鸡」。
《漢語大詞典》:麦饵(麥餌)
麦饼。用小麦浸泡后连水磨成麦糊(不去麸皮),然后做成饼,贴锅上烧烤而成。 宋 陆游 《邻曲》“拭盘堆连展”自注:“ 淮 人以名麦饵。”
《国语辞典》:逃课(逃课)  拼音:táo kè
学生未办理请假手续,而不去上课。如:「学生如果逃课次数太多,是会被退学的。」
《国语辞典》:浮下水  拼音:fú xià shuǐ
比喻不去逢迎结交有权势的人。如:「他为人刚正不阿,凡事靠自己,浮下水,绝不走后门。」
《漢語大詞典》: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知,莫若勿爲)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汉书·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國語辭典》:因噎废食(因噎廢食)  拼音:yīn yē fèi shí
因为怕噎著,而不吃东西。语本《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比喻为了某种小问题怕再出错,而把要紧的事搁下不做。《明史。卷一七六。李贤传》:「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也作「见噎废食」、「以噎废飧」。
《國語辭典》:置若罔闻(置若罔聞)  拼音:zhì ruò wǎng wén
虽有耳闻,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不加理会。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九。阁臣相搆》:「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七侠五义》第五九回:「丁大爷只管盘诘,北侠却毫不介意,置若罔闻。」
《漢語大詞典》:有来无回(有來無回)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谓彻底被消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三:“有这玩艺儿,慢说他‘种殃军’,他洋爸爸 美国 鬼子来,也给他有来无回。”《解放军报》1970.9.30:“﹝如果﹞胆敢侵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就一定叫他有来无回。”
《国语辞典》:硬语盘空(硬语盘空)  拼音:yìng yǔ pán kōng
刚强有力的辞语盘旋于空中,久久不去。形容文章、言语雄浑有力。宋。辛弃疾〈贺新郎。老大犹堪说〉词:「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國語辭典》:眼不见为净(眼不見為淨)  拼音:yǎn bù jiàn wéi jìng
1.眼睛看不到的,也就认为是乾净的了。通常是怀疑食物不洁时的自我安慰之词。宋。赵希鹄《调变类编。卷四。虫鱼》:「凡贩卖虾米及甘蔗者,每用人溺洒之,则鲜美可爱,所谓眼不见为净也。」
2.心中不以为然,但又无能为力,只好任凭发展,置身事外,以求清净。如:「任凭你们怎么说,我眼不见为净,心里自然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