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拘急  拼音:jū jí
身体因感觉冷而紧缩在一起。《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一觉醒来热渴,又吃了一碗冷水,身体便觉拘急。」
《漢語大詞典》:温病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 中山 祝恬 ,字 伯林 ,公车徵,道得温病。”
《漢語大詞典》:风欬
因风寒而致咳。《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季夏行春令,则穀实鲜落,国多风欬,民乃迁徙。” 唐 柳宗元 《时令论》:“反时令,则有飘风暴雨,霜雪水潦,大旱沉阴,氛雾寒暖之气,大疫风欬,鼽嚏疟寒疥癘之疾。”
分類:风寒
《漢語大詞典》:风咳
因风寒而致咳。
分類:风寒
《漢語大詞典》:清邪
中医学名词。指风寒等致病因素。《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注:“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国语辞典》:闪风(闪风)  拼音:shǎn fēng
被风寒所侵。《红楼梦》第五二回:「晴雯方才又闪了风,著了气,反觉更不好了。」
分类:被风风寒
《漢語大詞典》:湿痹(濕痺)
同“ 湿痺 ”。亦作“溼痹”。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
中医学病名。痺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痺。湿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癲癎狂痉,湿痺寒冷疼痛。”
《國語辭典》:渥汗  拼音:wò hàn
受风寒的病人吃药后盖上棉被,使他出一身大汗,称为「渥汗」。《红楼梦》第一九回:「开方去后,令人取药来煎好。刚服下去,命他盖上被渥汗。」
《国语辞典》:祛风除热(祛风除热)  拼音:qū fēng chú rè
驱除风寒、解除燥热。如:「这帖药具有祛风除热的功效。」
《国语辞典》:鬼饭疙瘩(鬼饭疙瘩)  拼音:guǐ fàn gē da
俗称皮肤受风寒而起的小疙瘩。形如豆瓣,堆叠成片。也称为「鬼风疙瘩」。
《国语辞典》:风热感冒(风热感冒)  拼音:fēng rè gǎn mào
因受到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都称为「风热感冒」。
《国语辞典》:白虎风(白虎风)  拼音:bái hǔ fēng
病名。因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导致关节红肿,剧烈疼痛,病程发展很快,不能屈伸。类似痛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也称为「白虎历节」、「历节风」。
《国语辞典》:风门子(风门子)  拼音:fēng mén zi
挡风寒的布门帘。如:「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加设风门子。」
《国语辞典》:太阳病(太阳病)  拼音:tài yáng bìng
中医的六经病症之一。为感受风寒邪气,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颈项强硬。
《漢語大詞典》:汗法
中医驱逐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疾病汗、吐、下三法之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熏蒸、渫洗、熨烙、鍼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