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蠹俗
(1).败坏风化。《宋书·明帝纪》:“凡诸蠹俗妨民之事,趣末违本之业,雕华靡丽,奇器异技,并严加裁断,务归要实。”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
(2).犹陋俗。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饮宴苦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蠹俗也。”
《漢語大詞典》:匝洽(帀洽)
犹匝洽。谓普遍沾被风化。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厥被风濡化者,京师沉潜,甸内帀洽。” 刘良 注:“帀洽,谓被霑风也。”
《漢語大詞典》:再熏
同“再薰”。
再度熏陶风化。谓盛世再来。
《漢語大詞典》:再薰
再度熏陶风化。谓盛世再来。语出古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隋 许善心 《神雀颂》:“ 轩 ( 轩辕 )物重造, 姚 ( 虞舜 )风再薰。” 唐 崔立之 《南至郊坛有司书云物赋》:“时谓 唐 时,歌卿云之五色;德称 虞 德,咏《南风》之再薰。”
《漢語大詞典》:变泐(變泐)
石因风化而裂散。 唐 清越 《新兴寺佛殿石阶记》:“陛级鏤饰,若本天匠,则阴沴浸澂,阳火蒸鑠,信无变泐以隳其初。”
分類:风化
《国语辞典》:赭土  拼音:zhě tǔ
岩石、土壤风化后,因含有氧化铁而呈赤褐色,故称为「赭土」。
《漢語大詞典》:泐灭(泐滅)
指碑文因年久风化而剥蚀消失。 宋 沈辽 《三游山记》:“观 杜牧之 与 张公子 题名,字颇泐灭。”
《漢語大詞典》:重力地貌
地表风化的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块状运动形成的各种地貌。山坡上物质被迁移而使山坡后退,山麓接受风化碎屑物而形成岩堆、滑坡体等。
《漢語大詞典》:土壤母质
又称“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其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机械组成(颗粒大小),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性质。
《國語辭典》:塌方  拼音:tā fāng
因地层结构不良、雨水冲刷或修筑上的缺陷,使道路、堤坝等旁边的陡坡或坑道、隧道的顶部突然坍塌。也称为「坍方」。
《国语辞典》:侵蚀作用(侵蚀作用)  拼音:qīn shí zuò yòng
河水、波浪、冰川、风等自然力,将地壳的岩石与土壤风化、溶解、磨蚀而使之疏松碎裂,并搬离原地的作用。它属一部分的「剥蚀作用」。
《国语辞典》:下坡运动(下坡运动)  拼音:xià pō yùn dòng
地表岩层经风化成岩屑、土壤后,受重力吸引而沿地表斜坡前行的运动。
《国语辞典》:原生矿物(原生矿物)  拼音:yuán shēng kuàng wù
狭义指由岩浆结晶而成、未受风化而改变的矿物;广义指与岩石同时形成的矿物。
《国语辞典》:褐铁矿(褐铁矿)  拼音:hé tiě kuàng
矿物名,成分为含水氧化铁。是含铁矿物风化后形成的次生铁矿,呈结核状、乳状、土块状出现。颜色为褐或黑色,是产量最丰富的铁矿之一。
《漢語大詞典》:紫色土
亚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由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发育形成的土壤。呈紫色或紫红色。土壤矿物成分和酸碱度与母岩相近。肥力较高。土质疏松,易遭水土流失。中国在四川盆地分布最广。
《国语辞典》:漂金  拼音:piāo jīn
含金的岩石,经侵蚀风化后,自然金成为细粒,随水流搬运而沉积在砂砾中。也称为「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