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冰河
(1).结冰的河流。 南朝 宋 鲍照 《代空城雀》诗:“雀乳四鷇,空城之阿。朝食野粟,夕饮冰河。” 北周 庾信 《明君辞》:“冰河牵马渡,雪路把鞍行。 胡 风入骨冷, 汉 月照心明。” 唐太宗 《入潼关》诗:“ 崤 函 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杨勇 《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曾经冒着敌人的炮火,徒涉刺骨的冰河,攻占敌人的防御阵地。”
(2).即冰川。
《漢語大詞典》:冰山
(1).冰冻形成的山。冰山遇天气转暖即消融,故亦以比喻不可长久依赖的靠山。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杨国忠 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 张彖 者, 陕州 人也,力学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於人。人有劝 彖 令修謁 国忠 ,可图显荣。 彖 曰:‘尔辈以谓 杨公 之势,倚靠如 泰山 ,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尔。’后果如其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些人依附内相,原是冰山,一朝失势,破败死亡,此是常理。”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英梦禅:“夫以封圻大臣,素丝自励,谨避嫌隙,犹恐察访不週,自招罪戾。岂可结交权要,倚冰山为巢窟,其祸不旋踵矣。”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
(2).冰层长年不化的高山。 鲁迅 《野草·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3).两极地带的冰川,入海口处常结成巨大的冰块,受海浪冲击而断裂,漂浮海上,成为冰山,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逐渐溶化。
《漢語大詞典》:冰川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沿地面倾斜方向移动的巨大冰块,叫做冰川,亦称“ 冰河 ”。 华山 《山中海路》:“他们站在悬崖边上,看雪水在冰川的舌头底下奔流着,向挂着冰溜的巨岩石壁涧冲去,倾泻到深谷底下的河里。可以看得出冰川在脚边慢慢移动。” 郭小川 《大风雪歌》:“寒流呀,象冲破了闸;冰川呀,象炸开了花;空气哟,冷得发辣。”
《漢語大詞典》:冰湖
(1).结了冰的湖泊。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五:“日出冰湖散水花,野梅官柳渐欹斜。”
(2).高山洼处冰川消失后形成的湖泊。《人民日报》1960.6.2:“尤其是在有冰川冰湖的地方,可看到绝妙的景色:远处是座座高入云霄的皓皓雪山,近处是一块块碧绿的湖水。”
《漢語大詞典》:海冰
出现在海上的冰。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海冰与海岸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称为“固定冰”;能随风、海流漂移的称为“浮冰”。海冰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会引起海况的变化;流冰会影响船舰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漢語大詞典》:沈积(沈積)
亦作“沉积”。
(1).指河流流速或风速降低以及冰川融化时,其所挟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物质沉淀、坠落并淤积起来的现象。亦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的现象。
(2).比喻逐渐积聚。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九章:“在 徐芳 心底沉积的感情,今天怎么能不从她的手指上泄露出来呢!”《花城》1981年第6期:“忧愁,悔恨,随着岁月的流逝沉积得越来越厚。”
《漢語大詞典》:磨蚀
由于流动液体或气体的磨擦或腐蚀所引起的金属或耐火材料的表面破坏
岩石和土壤借助于风、浪、水流或冰川推动物质的作用而被磨损
《漢語大詞典》:粒雪
部分被压紧的粒状雪,构成冰川源头的表面部分;泛指粒状雪原
由于反复融化和冻结而形成的颗粒状雪
《漢語大詞典》:搬运作用
岩石受风化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转移到另外地方的作用。按搬运的方式分为机械搬运、化学搬运和生物搬运。
《漢語大詞典》:地表水
指分布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以及固态形式的冰川、积雪等。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之一。
《漢語大詞典》:堆积作用
指被搬运的岩石碎屑物质,因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洋流等)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而积聚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冰川湖
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其中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称为冰蚀湖;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湖泊称为冰碛湖。中国冰川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漢語大詞典》:冰斗
冰川谷源头具有峭壁的圈椅状洼地。通常由冰川的冰后隙下的侵蚀作用而产生
冰水池
《漢語大詞典》:冰川作用
冰川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和建设作用。包括冰川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蚀地貌,侵蚀下来的物质经冰川搬运,最后因冰川融化而沉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
《漢語大詞典》: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堆积地貌,如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