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渭桥(渭橋)
(1). 汉 唐 时代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 中渭桥 。 秦 时始置,本名 横桥 。 秦 都 咸阳 , 渭 南有 兴乐宫 , 渭 北有 咸阳宫 ,建此桥以通二宫。 汉 更名 渭桥 。史记·孝文帝本纪:“ 昌 至 渭桥 ,丞相以下皆迎。”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 咸阳宫 在 渭 北, 兴乐宫 在 渭 南, 秦昭王 通两宫之间,作 渭桥 ,长三百八十步。”水经注·渭水三辅黄图作“横桥”。
(2). 汉 唐 时代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 东渭桥 。 汉景帝 五年建置,故址在今 西安市 东北 灞水 、 泾水 合 渭水 处东侧。 唐 刘希夷 《采桑》诗:“盈盈 灞水 曲,步步春水緑……回道 渭桥 东,遥怜树色同。”
(3). 汉 唐 时代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 西渭桥 。 汉 建元 三年建置,因与 长安城 便门 相对,也叫 便桥 或 便门桥 。 唐 名 咸阳桥 ,其时 长安 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别。
《国语辞典》:芦洲(芦洲)  拼音:lú zhōu
地名。隶属新北市芦洲区,是附近蔬菜生产的集散中心,主供大台北地区人民所需。
《漢語大詞典》:有易
古部落名。在 黄河 之北或 易水 附近。有,词头。竹书纪年卷上:“十二年, 殷侯 子 亥 宾于 有易 , 有易 杀而放之。十六年, 殷侯微 以 河伯 之师伐 有易 ,杀其君 绵臣 。” 王国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恒》:“﹝楚辞·天问:﹞‘ 昬微 遵跡, 有狄 不寧。’ 昬微 即 上甲微 , 有狄 亦即 有易 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其国当在 大河 之北,或在 易水 左右。”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有易氏 在有的文献中作 有扈 ,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
《漢語大詞典》:甸服
(1).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书·禹贡:“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 孔 传:“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 蔡沉 集传:“甸服,畿内之地也……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服,是为维城。” 颜师古 注:“《禹贡》去王城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皆在甸服之内。”
(2).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唐 张乔 《华山》诗:“澄凝临甸服,险固束神都。”新五代史·杂传二·李茂贞:“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羈,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 清 钱谦益 《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杨应震授文林郎制》:“矧於甸服,近在 扶风 ,当吾择官忧民之际,安有尤异之政,蔽不上闻者哉!”
《國語辭典》:近处(近處)  拼音:jìn chù
不远的地方。《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毓生出来不见了悔生,只道他近处走走,那知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
《漢語大詞典》:竹阁(竹閣)
(1).用竹子建造的楼阁。 唐 张籍 《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山开登竹阁,僧到出茶牀。” 唐 白居易 《宿竹阁》诗:“晚坐松簷下,宵眠竹阁间。” 清 查慎行 《闲咏》:“延曦开竹阁,向晦掩柴关。”
(2).楼阁名。在 浙江 杭州 孤山 附近,今废。 宋 姜夔 《卜算子》词之三:“ 凉观 酒初醒, 竹阁 吟纔就。” 清 张岱 西湖梦寻·西湖中路·六一泉:“ 六一泉 在 孤山 之南,一名 竹阁 ,一名 勤公讲堂 。 宋 元祐 六年, 东坡先生 与 会勤上人 同哭 欧阳公 处也。”
《國語辭典》:行省  拼音:xíng shěng
中国古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可简称为「省」。
《國語辭典》:行台(行臺)  拼音:xíng tái
1.大吏出巡时所驻的地方。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只因省亲心急,不得到行台亲谢。」《官场现形记》第一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辕。」也作「行辕」。
2.临时搭建的戏台。《红楼梦》第八五回:「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
3.职官名。指置于外州的尚书省。本专主军事,后始兼理民事,唐废。元有行御史台,监临诸省。也称为「行治」。
《漢語大詞典》:辽左(遼左)
(1). 辽 东的别称。晋书·慕容皝载记:“ 仁 於是尽有 辽 左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起 管寧 於 辽 左,追 王朗 於 浙 东。” 元 虞集 《句容郡王世绩碑》:“夜渡 贵列河 ,败叛王 哈丹 之军,尽得 辽 左诸郡。”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龙广寒》:“有兄 万年 ,久征 辽 左,相去万里,母 程氏 思其信音。”
(2).远近。左,左近,附近。 朱益藩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奏折》:“万一近畿生变,辽左效尤,束手坐困,诚有非臣子所忍言者。”
《漢語大詞典》:五县(五縣)
指 汉 代 长安 附近的 长陵 、 安陵 、 阳陵 、 武陵 、 平陵 五县。《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李善 注:“五县,谓五陵也, 长陵 、 安陵 、 阳陵 、 武陵 、 平陵 。”参见“ 五陵 ”。
《國語辭典》:五陵  拼音:wǔ líng
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帝王的陵寝。皆位于长安,为当时豪侠巨富聚集的地方。《文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漢語大詞典》:日畿
亦称“ 日围 ”。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地下:“天子之畿方千里,象日月径围,故曰日畿,又曰日围。” 宋 汪藻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诗之一:“戎马窥天堑,边烽断日畿。百年 淮海 地,回首復成非。”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天枢夹杓垣,日畿络雄幕。”
《國語辭典》:四厢(四廂)  拼音:sì xiāng
1.京城的四郊。《文献通考。卷六三。职官一七。都厢》:「熙宁三年五月,诏以京朝官曾历通判知县者四人,分治京城四厢。」
2.四周。唐。张籍〈学仙〉诗:「先生坐中堂,弟子跪四厢。」
3.朝会奏乐的地方。《南齐书。卷一一。乐志》:「右一曲,皇帝当阳,四厢奏。」
《国语辞典》:乐浪(乐浪)  拼音:lè làng
郡名。汉武帝灭朝鲜时所设置,在今北韩平壤附近。
《漢語大詞典》:京辅(京輔)
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丹阳 京辅,远近攸则; 吴兴 衿带,实惟股肱。” 宋 范仲淹 《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臣以本朝盛德,优礼近臣,多处京辅之间,以存国体之重。” 明 高启 《君子有所思行》:“骋望京辅地,金城千里餘。”
《國語辭典》:四近  拼音:sì jìn
1.四周附近。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二七。与江东尤提举劄子》:「然四近米价皆高,恐不及元科之数。」
2.国君身旁的近臣。《书经。益稷》:「钦四邻」句下汉。孔安国。注:「四近,前后左右之臣。」
《漢語大詞典》:四辅(四輔)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 贾谊 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 秦 汉 间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 唐 开元 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 同 、 华 、 岐 、 蒲 四州。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 宋 崇宁 间所置四辅郡,以 颍昌府 为南辅, 襄邑县 为东辅, 郑州 为西辅, 澶州 为北辅。见宋史·徽宗纪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记·天官书:“犯四辅,辅臣诛。” 司马贞 索隐:“四辅,房四星也。房以辅心,故曰四辅。”
(4).星名。指东蕃四星。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亦曰四辅也。”
(5).星名。指极星旁的四星,亦称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辅四星,又名四弼,在极星侧,是曰帝之四邻,所以辅佐北极,而出度授政也。去极星各四度。”
《國語辭典》:沿岸  拼音:yán àn
陆地和水域相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