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推避
(1).推卸逃避;躲避。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延岁月。” 宋 苏轼 《答毕仲举书》:“僕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元典章·户部九·立司》:“如长官有故或缺去,处以次官,不得推避,虚闲岁月。”
(2).托故避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相国夫人教邀足下,是必休教推避咱,多谢解元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再见 红娘 ,五臟神儿都欢喜,请来后何曾推避!”
《漢語大詞典》:避锋(避鋒)
避开锋芒。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史论续:“既而知兇党畏兵力之厚,且将避锋而东犯。” 清 赵翼 《又和荆州咏古》之一:“威慑 曹瞒 欲避锋,岂虞狙伺起邻封。”
分類:避开锋芒
《漢語大詞典》:远邪(遠邪)
避开邪道。管子·牧民:“严刑罚,则民远邪。”史记·货殖列传:“地小人众,俭嗇,畏罪远邪。”
分類:避开邪道
《漢語大詞典》:避凶
谓避开祸害。 汉 焦赣 《易林·蹇之晋》:“避凶东走,反入祸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禽如择舍,故避凶而从吉,吉地虽不为,而可择处。”
《漢語大詞典》:避色
(1).谓避开女色。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古之避色, 孔 墨 之徒闻 齐 馈女而遐逝,望 朝歌 而迴车。”
(2).谓君礼貌衰减,有厌己之状,即去之。语出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宋 王向 《公默先生传》:“君子贵行道信於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漢語大詞典》:避居
(1).谓移居以避祸害。 宋 陈绎 《邵古墓铭》:“戎难,避居 上谷 ,又徙 中山 。”明史·奸臣传·阮大鋮:“流寇偪 皖 , 大鋮 避居 南京 。” 丰子恺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我在 南沉浜 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
(2).避开不居。《魏书·肃宗纪》:“朕威德不能遐被,经略无以及远,俾令苍生罹此涂炭,何以苟安黄屋,无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避碍(避礙)
避开障碍。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 宋 陈傅良 《村居》诗之一:“择栖未定鸟离立,避碍已通鱼并行。”
分類:避开障碍
《漢語大詞典》:违寒(違寒)
避开寒冷。列子·黄帝:“避平依险,违寒就温。”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嗷嗷云中鴈,举翮自委羽。求凉 弱水 湄,违寒 长沙 渚。”
分類:避开寒冷
《漢語大詞典》:辟舍
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不敢宁居。战国策·魏策四:“ 信陵君 闻 缩高 死,素服縞素辟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 司马贞 索隐:“辟音避。避正寝。案::‘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
《國語辭典》:辟色  拼音:bì sè
君王待己之礼逐渐疏陋,有厌己之意,则离去。《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漢語大詞典》:违害(違害)
避开祸害。庄子·齐物论:“圣人不从事於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宋 陈师道 《上苏公书》:“盖势在则欺之以为功,势同则夺之以自利,势去则背之以违害,使之且难,况同之乎?”
分類:避开祸害
《国语辞典》:偷吃  拼音:tōu chī
1.未经允许,将食物拿来吃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了!』」
2.避开他人注意,暗中的吃。《红楼梦》第六九回:「这样好菜好饭浪著不吃,却往园里去偷吃。」
《國語辭典》:目逃  拼音:mù táo
心存怯懦而转睛逃避。《孟子。公孙丑上》:「不肤挠,不目逃。」
《漢語大詞典》:远鄙(遠鄙)
远方边邑。墨子·尚贤上:“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孙诒让 间诂:“远鄙即下四鄙,谓都鄙县鄙也。书·文侯之命 孔 疏引 郑 注云,鄙,边邑也。”
谓避开粗俗。 清 吴汝纶 《答严几道》:“凡琐屑不足道之事,不记何伤?若名之为文,而俚俗鄙浅,荐绅所不道,此则昔之知言者不悬为戒律, 曾氏 所谓‘辞气远鄙’也。”
《漢語大詞典》:亸避(軃避,嚲避)
躲避。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戊集·圆社市语》:“把金银锭打旋起,花星临照我,怎嚲避?”
軃避:避开;回避。五灯会元·临济宗·兴化存奖禅师:“昨日赴箇村斋,中途遇一阵卒风暴雨,却向古庙里軃避得过。”《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国祚之所以长短,盗贼之所以生发,皆有个一定的数在其间,终是軃避不得。” 明 吕坤 《好人歌》:“恶人打好人,好人只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