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边都(邊都)
犹边邑。古文苑·刘歆〈遂初赋〉:“济 临沃 而遥思兮,垂意乎边都。” 章樵 注:“ 临沃县 ,属 五原 。已至 五原 ,留意边备。”
分類:边都边邑
《漢語大詞典》:西鄙
(1).西方的边邑。春秋·庄公十九年:“冬, 齐 人、 宋 人、 陈 人伐我西鄙。” 杜预 注:“鄙,边邑。”北史·齐纪下·幼主:“写筑西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 羌 兵,鼓譟陵之,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
(2).西面边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羣臣劝即尊号, 权 不许”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往年孤以 玄德 方向西鄙,故先命 陆逊 选众以待之。” 宋 欧阳修 《论韩琦范仲淹乞赐召对事札子》:“臣伏见自西鄙用兵以来,陛下圣心忧念,每有臣寮言及西事,必皆倾心听纳。”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窃谓既甘心於西鄙,必得志於东藩。”
《國語辭典》:都鄙  拼音:dū bǐ
1.古代王侯子弟公卿大夫的采邑。
2.京师与边城。《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斯时也,居靡都鄙,民无华裔。」
《漢語大詞典》:某屏
古代诸侯之于天子,对其所守某边邑,称为某屏。屏,屏藩。礼记·玉藻:“诸侯之於天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 孔颖达 疏:“谓在九州之外,边鄙之邑,自称於天子云某屏之臣某。”
《漢語大詞典》:诸边(諸邊)
即都鄙。京都和边邑。诸,通“ 都 ”。吕氏春秋·决胜:“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鬭,虽廝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 陈奇猷 校释:“ 马叙伦 曰:‘诸边’疑当作‘都鄙’。庄子·人间世篇‘始乎谅,当卒乎鄙’, 俞曲园 先生以《淮南·詮言训》‘故始於都者常卒於鄙’证‘谅’为‘诸’误,‘诸’借为‘都’,此‘诸’‘都’通借之证。‘边’‘鄙’音义并相近。”
分類:京都边邑
《漢語大詞典》:颍谷(潁谷)
(1).地名。本为 春秋 郑 边邑。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西南。左传·隐公元年:“ 潁考叔 为 潁谷 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今 潁水 有三源奇发:右水出 阳乾山 之 潁谷 。 春秋 潁考叔 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 唐 刘长卿 《送袁明府之任》诗:“雪覆 淮 南道,春生 潁谷 烟。”
(2).借指 春秋 郑 颍考叔 。 颍考叔 曾为 颍谷 封人。左传·隐公元载:“﹝ 潁考叔 ﹞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后因以为典。 宋 杨万里 《四十二叔祖母刘氏太孺人挽词》诗:“到得君羹美,翻令 潁谷 悲。”亦作“ 潁谷封 ”。 宋 苏轼 《新茶送答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缝衣付与 溧阳 尉,舍肉怀归 潁谷 封。”
《漢語大詞典》:五属(五屬)
(1).五服内的亲属。汉书·韦贤传:“天序五行,人亲五属。” 颜师古 注:“五属谓同族之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也。”
(2). 春秋 齐国 管仲 制定的边邑行政组织。五属为四万五千家,置大夫一人。管子·小匡:“ 桓公 曰:‘五鄙奈何。’ 管子 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
《漢語大詞典》:远鄙(遠鄙)
远方边邑。墨子·尚贤上:“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孙诒让 间诂:“远鄙即下四鄙,谓都鄙县鄙也。书·文侯之命 孔 疏引 郑 注云,鄙,边邑也。”
谓避开粗俗。 清 吴汝纶 《答严几道》:“凡琐屑不足道之事,不记何伤?若名之为文,而俚俗鄙浅,荐绅所不道,此则昔之知言者不悬为戒律, 曾氏 所谓‘辞气远鄙’也。”
《漢語大詞典》:负鄙(負鄙)
凭恃边邑。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负鄙为艰,纵则不可。出师征之,其众十旅。”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引 孙汝听 曰:负恃边鄙也。”
分類:凭恃边邑
《漢語大詞典》:朔鄙
北部边邑。 晋 卢谌 《赠崔温诗》:“朔鄙多侠气,岂唯地所固。”
分類:北部边邑
《漢語大詞典》:卑梁
古地名, 春秋 时 吴 的边邑,与 楚 边邑 钟离 相接。二邑有处女争桑, 卑梁 人伤 钟离 之处女,因而引起争端,导致 吴 楚 发生战争。事见史记·楚世家吕氏春秋·察微史记·吴太伯世家亦记此事,谓 卑梁 为 楚 邑。后谓因小事而引起大的冲突为“卑梁之衅”。
《漢語大詞典》:陬隧
边邑的通道。管子·问:“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万人之道行也。” 尹知章 注:“谓陬隅之道也,他国之财因而入。”
分類:边邑通道
《国语辞典》:卑梁之衅(卑梁之衅)  拼音:bēi liáng zhī xìn
卑梁,春秋时楚吴接境的城邑。卑梁之衅指吴楚边邑两处女争桑,卑梁人伤吴国处女,因而引起争端,导致两国交战的故事。典出《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后指因细故而引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