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尊师贵道(尊师贵道)  拼音:zūn shī guì dào
尊敬授业的人,重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孙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也作「尊师重道」。
《国语辞典》:缺德鬼  拼音:quē dé guǐ
责骂品性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如:「是哪个缺德鬼摘了校园的玫瑰花呢?」
《漢語大詞典》:非道德主义
一种摒弃道德规范,否认道德的存在及其社会作用的伦理学理论。如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要否认一切道德,认为“弱肉强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道德对此无能为力。
《國語辭典》:诗礼传家(詩禮傳家)  拼音:shī lǐ chuán jiā
以读诗习礼代代相传。明。朱权《荆钗记》第二出:「诗礼传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倾逝。」
《國語辭典》:三纲五常(三綱五常)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皆为旧时的伦理标准。后泛指一切的人伦大道。《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小生惯读经史,教导乡里徒弟,无过是教他学习个孝、弟、忠、信的道理,识得个三纲五常。」
《國語辭典》:没王法(沒王法)  拼音:méi wáng fǎ
横行而不守法律。《红楼梦》第六八回:「干出这些没脸面,没王法,败家破业的营生。」
《漢語大詞典》:莅修
谓按某种道德规范进行自我修养。类似儒家的“修身”。晏子春秋·问下二六:“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足以变人。”
《國語辭典》:礼义廉耻(禮義廉恥)  拼音:lǐ yì lián chǐ
1.礼,贵贱尊卑之分。义,行事之宜。廉,廉洁方正。耻,知善恶之别。礼义廉耻为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是治国的纲领。《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2.民国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礼义廉耻为全国各校共通校训。并明示礼为规规矩矩的态度,义为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