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尖担(尖擔)
挑柴用的长棍,竹木制成,两端尖,可插入柴束内,故称。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担。”
《高级汉语词典》:溜槽  拼音:liū cáo
即承霤
《漢語大詞典》:息版
谓停止读书。版,古时书写用的竹木片。指书籍。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以待清明。”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尔诸生沐浴圣化……露钞雪纂,修业无息版之时;电鑠虹舒,伏处有干霄之气。”
《國語辭典》:圣珓(聖珓)  拼音:shèng jiào
在神明前许愿或问事时,把二只杯珓掷出,若呈一正一反,则表示获神同意或将被赐吉祥的象徵,称为「圣珓」。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一四。黄乌乔》:「大王果见赐,愿示以圣珓。或得阴珓,则夫人垂怜,尤为上愿。」也作「圣杯」、「圣筊」。
《漢語大詞典》:烝烛(烝燭)
古时指以麻秸、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晋 张邈 《自然好学论》:“在於幽室之中,睹烝烛之光;虽不教告,亦皎然喜於所见也。”参见“ 蒸烛 ”。
分類:竹木火炬
《漢語大詞典》:蒸烛(蒸燭)
古指以麻苧、竹木等制成的火炬。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等传论“ 荀攸 、 贾詡 ,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 良 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攸 詡 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 南朝 梁 沈约 《谢封建昌侯表》:“徒荷日月之光,竟无蒸烛之用。”
分類:竹木火炬
《漢語大詞典》:蒸烛(蒸燭)
古指以麻苧、竹木等制成的火炬。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等传论“ 荀攸 、 贾詡 ,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 良 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攸 詡 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 南朝 梁 沈约 《谢封建昌侯表》:“徒荷日月之光,竟无蒸烛之用。”
分類:竹木火炬
《漢語大詞典》:罂筏
用罂和竹木做成的渡水筏子。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水灾》:“ 太宗 淳化 之岁,尝自七月至九月雨不止, 崇明门 外,皆浮甖栰以济。”
《漢語大詞典》:板刺
犹名片。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南史·虞荔传:“王欲见 荔 , 荔 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謁。’”
《國語辭典》:笞箠  拼音:chī chuí
用竹条鞭打。《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儿子忤触特进,已行笞箠矣。」也作「笞掠」。
《國語辭典》:号筒(號筒)  拼音:hào tǒng
军中传令用的吹管乐器,一般都用喇叭。也称为「长鸣」。
《漢語大詞典》:箐道
竹木丛中的山路。明史·吴复传:“﹝ 吴復 ﹞遂由 关索岭 开箐道,取 广西 。”
分類:竹木山路
《漢語大詞典》:青森森
形容竹木等青绿幽深。《宣和遗事》前集:“飞簷映緑鬱鬱的高槐,绣户对青森森的瘦竹。”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一折:“我则听的语言勤,曲腔真。梦回明月歌声近。他向那青森森树底显香魂。” 茅盾 《水藻行》三:“远远近近傲然站着的青森森的一团一团,却是富人家的坟园。”
《國語辭典》:口哨  拼音:kǒu shào
撮唇,中间留一小孔或将手指插在口内,使气流通过时发出像吹哨子的声音。如:「他边走边吹口哨。」
《漢語大詞典》:渔桴(漁桴)
以竹木编成的打鱼船。 清 曹寅 《七月十日天池柳下纳凉》诗之一:“略敷马队横经席,渐引渔桴护水门。”
《漢語大詞典》:隐煣(隱煣)
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晏子春秋·杂上二三:“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煣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復嬴矣。故君子慎隐煣。” 张纯一 校注:“ 孙星衍 云:荀子·大略篇:‘君子之櫽括,不可不谨也。慎之。’隐与櫽通,谓櫽括。”一本作“ 隐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