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传言(傳言)
(1).出言;发言。仪礼·士相见礼:“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 郑玄 注:“传言,犹出言也。”一说等人说完接续而言。 清 俞樾 群经平议·仪礼一“妥而后传言”:“传言者,相传而言也。见於君者或非一人,必待前人言讫,后人乃接续而言,不相儳越也。”
(2).传令;传话。墨子·号令:“传言者,十步一人,稽留言及乏传者,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有劳军……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詔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 乃传言开壁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又一日,同牕伴伙传言来道:‘先生已到馆。’”
(3).流言;流传的话。墨子·非命中:“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世俗传言,则言 季子 取遗金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 惠弥 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 清 摶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若民之传言,近於不经,胡可深信。”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时时听 欧俄 危苦的传言。”
(4).指谚语。 刘师培 文说:“太古之文,有音无字。谣谚二体,起源最先,谣训‘徒歌’,谚训‘传言’。”
《漢語大詞典》:走令
传令。 隋 侯白 《启颜录·短人行》:“ 高密公主 乃曰:‘我 段 家儿郎,亦有人物。’走令唤取 段恪 来,令对 玄同 。”
分類:传令
《漢語大詞典》:牙签(牙籤)
(1).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的牙骨等制成的签牌。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鄴侯 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籤,新若手未触。” 宋 苏轼 《书轩》诗:“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籤乱叶声。”
(2).指书籍。 宋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诗:“絶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籤饱蠹鱼。” 明沈受先《三元记·讲学》:“老来厌舞青萍剑,日常披展牙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堂名 二酉 ,万卷牙籤求售。”
(3).报路程用的驿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羽檄从参赞,牙籤报驛程。”
(4).用以剔除牙缝残留食物的细签。 清 乔松年 萝藦亭札记卷六:“ 陆云 与兄 机 书,记 曹公 器物有剔齿纤,此即今所用剔齿之牙籤。” 老舍 《茶馆》第一幕:“老人进来,拿着些牙签、胡梳、耳挖勺之类的小东西,低着头慢慢地挨着茶座儿走。”
(5).牙或骨制的扣签。《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 祝其嵩 从袖中取出汗巾解开来,果然是个油緑潞紬银包,一个牙籤销住。”
(6).旧时官府用以传令拘捕犯人的签牌。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十二章:“将台正中,早已为他摆好了帅座,红毡虎皮,牙签令旗,仪仗森严。”
《漢語大詞典》:三声(三聲)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漢語大詞典》:传宣(傳宣)
(1).传达宣布。后汉书·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詔令,别无凭由,致因缘盗取钱物。”
(2).指宣传。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则地太远,人太多,传宣之脑筋渐不敏捷,则合众难。”
(3).传令宣召。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宣至此,催促陛下议諭事。’”《三侠五义》第十七回:“有劳夫人,传宣官差完了。”
(4).犹传扬。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亿兆腾欢,四海传宣。” 郭沫若 《集外·不灭的光辉》:“ 鲁迅 精神是早在被人传宣着的,但这精神的真谛,不就是‘不妥协’的三个字吗?”
(5).传达号令的官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今请下入内侍省置传宣合同司,专差内臣一员主之。”《说岳全传》第五七回:“ 宋 营军士拾得箭书,忙与传宣説知。”
《漢語大詞典》:传箭(傳箭)
(1).传递令箭。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 青海 无传箭, 天山 早掛弓。” 仇兆鳌 注引 赵汸之 曰:“外寇起兵,则传箭为号。”新五代史·霍彦威传:“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於上也。”
(2).引申为传令。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赠》诗:“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
(3).报时。古用铜壶滴漏计时,看水平面箭上的刻度,即知时刻。《西游记》第二回:“山中又没支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
《漢語大詞典》:相命
(1).互相传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役人相命,各杀其长。” 杨伯峻 注:“互相传令。”
(2).谓诸侯盟会时互作誓言以相约束。《公羊传·桓公三年》:“夏, 齐侯 卫侯 胥命於 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休 注:“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3).和鸣。 唐 杜甫 《西阁》诗之一:“有鸟各相命,孤云自无心。” 宋 叶适 《徐道晖墓志铭》:“夫束字十餘,五色彰施,而律吕相命,岂易工哉!故善为是者,取成於心,寄妍於物,融会一法。”
《漢語大詞典》:传令(傳令)
传达命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战阵攻守·传令:“书·大禹謨:‘ 有苗 弗率, 禹 乃会羣后誓於师曰:咸听朕命。’此军中传令之始也。” 赵树理 《张来兴》:“他先叫 杜禄 传令, 张师傅 不去。”
《漢語大詞典》:偏袒
(1).解衣裸露一臂。战国策·燕三:“ 樊於期 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即闭关独居齐舍,偏袒持刀东西步。”太平广记卷一三二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张纵》:“至前堂,见丞夫人对镜理粧,偏袒一膊。”
(2). 汉 吕后 死,太尉 周勃 入北军,传令军中说,助 吕氏 的右袒,助 刘氏 的左袒,军皆左袒, 周勃 遂率兵尽杀 吕 党。参阅汉书·高后纪。后以称偏护一方。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先恭王之正:“居相位者,当有相度, 西林 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 闻一多 《什么是儒家》:“他们也不能偏袒某一方面,偏袒了一方,使一方太强,有压倒对方的能力,缓冲者也无事可做。”
(3).佛教徒穿袈裟,袒露右肩,以表示恭敬,并便于执持法器,亦称偏袒。 唐 杜甫 《戏韦偃为双松图歌》:“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宋 道成 释氏要览·礼数:“偏袒, 天竺 之仪也。此礼自 曹魏 世寖至今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於执作也。” 清 吴嘉纪 《送瑶儿》诗:“胡僧偏袒摇掌,导魂铃子声錚然。”
《漢語大詞典》:城鼓
(1).战时城上传令的鼓声。墨子·备梯:“令賁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
(2).报更的鼓声。 清 黄景仁 《对月咏怀》:“唾壶击缺月落去,静听城鼓挝过三。”
《漢語大詞典》:通鼓
传令击鼓。周礼谓一人先击鼓,众人跟着击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贾公彦 疏:“通鼓者,两司马振鐸,军将已下即击鼓,故云通鼓也。” 孙诒让 正义:“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鐸,令其一人先鼓,众人徧应之。通者,传达周徧之谓。”
《漢語大詞典》:司铎(司鐸)
(1).谓掌管文教。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故称。 清 孙枝蔚 《汪舟次赴赣榆教谕任因赋寄怀》诗之二:“学官繇延聘,事曾闻 元 季。当时司鐸者,往往居大位。”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赵屏山:“ 道光 庚子, 赵 在 临海县 幕,余时司鐸郡学,过从频数,投分甚深。”
(2).古代军中负责击钲铎以传令的人。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繽纷,迄于 上林 ,结徒为营,次和树表,司鐸授鉦,坐作进退,节以军声。” 薛综 注:“司,主也。鉦鐸所以为军节。” 吕延济 注:“鉦鐸所以节进退。言司主者,授人使击发也。”
(3). 春秋 鲁国 宫名。左传·哀公三年:“五月辛卯,司鐸火。” 杜预 注:“司鐸,宫名。”《孔子家语·辨物》:“ 孔子 在 陈 , 陈侯 就之燕游焉。行路之人云:‘ 鲁 司鐸灾及宗庙。’以告 孔子 。”
(4).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职称。也称司祭。译自拉丁文Sacerdotes(单数作Sacerdos)。中国天主教最初音译“撒责尔铎德”,简称“铎德”,后来用儒家关于“施政教时振木铎”的说法,改为“司铎”。
《漢語大詞典》:传签(傳簽)
谓传令,发令。签,旧时官府的签票。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传签而集众,公举以任事,本无贵贱,凡百平等。”
《漢語大詞典》:云板(雲板)
(1).报事之器。作传令或集众之用。《再生缘》第四一回:“须时已到亲王府,云板三声报内闻。”
(2).佛教法器名。铁铸云彩状之板。击以报时。
见“ 云版 ”。
《漢語大詞典》:云版(雲版)
亦作“ 云板 ”。
(1).绘有云形图案的小板。古代用为车饰。
(2).一种两端作云头形的铁质(或木质)响器。旧时官府、富贵人家和寺院用作报事、报时或集众的信号。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四折:“只道他仗金牌将夫壻诛,恰元来击云板请夫人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云板三敲,则声色并进,难决之词,不復置念。”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喫一碗水。”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崇祯皇帝 ﹞暗数了从 玄武门 上传过来的云板响声,又听见从东街传来的打更声,更觉焦急。”
《漢語大詞典》:号角(號角)
(1).原为军队中传令用的吹奏乐器,后成为一般喇叭的泛称。 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号兵在凉亭里挣红了脸吹着铜的号角,吹出不和谐的声音。”
(2).指号角声。 袁鹰 《悲欢》:“阵阵号角,声声战鼓,在耳边震响。” 柯岩 《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在这大军集结的时刻,我不但听见了进军的号角,而且还听见了同志们跑步前进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