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谓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难以成事。《文明小史》第六回:“其时幕府里也有个把懂事的人,就劝 傅知府 説:‘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没有这会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到底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国语辞典》:人才外流  拼音:rén cái wài liú
高级知识分子或技术人才,未能为本国所用,却反被他国吸收、运用,而造成本国人才损失的现象。
《国语辞典》:泛土耳其主义(泛土耳其主义)  拼音:fàn tǔ ěr qí zhǔ yì
于西元1880年代,由亚塞拜然(苏俄占领)与奥图曼帝国的知识分子所提出,特指将全世界的政治、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土耳其人联合起来对抗外族的思潮与运动。特别是在二战期间,苏联占领下的土耳其人企图复兴奥图曼帝国时代的民族光荣以对抗苏联政体。现今也包括中亚库德族人、新疆突厥人、亚塞拜然人等土耳其之外地区人民的泛土耳其认同。也称为「泛突厥主义」。
《国语辞典》:蛋头(蛋头)  拼音:dàn tóu
知识分子、理论家的俗称。为英语egg-head的意译。如:「从他所实践的民主精神,證明他不是一位实验室中的蛋头。」
《国语辞典》:北京之春  拼音:běi jīng zhī chūn
一种由大陆知识分子民办的刊物。创刊于西元一九七九年,由共青团中央委员周为民、王军涛、韩志雄等所主编,是当时唯一民刊铅印出版物。主张废除官僚体制、反对专制统治和抨击公安暴行等,藉以宣扬民主思想。一九八一年遭禁。
《漢語大詞典》:干校六记
散文集。杨绛作。1981年出版。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漢語大詞典》:多余的人
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满怀理想主义和善良的愿望,对社会有一定的批判能力,但是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结果一事无成。代表人物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
《漢語大詞典》:掺沙子(摻沙子)
把沙子混合到其它东西里面。一度指在干部、知识分子队伍中插入工农兵人员。 郭小川 《登九山》诗:“他们竟以‘掺沙子’的名义,梦想夺权到手。”
《國語辭典》:十年寒窗  拼音:shí nián hán chuāng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如:「他历尽十年寒窗,终于成为闻名的学者。」《彭公案》第一九二回:「论文备读五车书,曾受十年寒窗苦。」也作「十年窗下」。
《漢語大詞典》:三同一片
指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五:“ 邓秀梅 默了默神,还是打定主意住在老百姓家里,彻底地做到三同一片。”参见“ 三同 ”。
《漢語大詞典》:孔乙己
(1). 唐 代启蒙读物上的文句,旧时供学童摹字的描红纸上有“上大人,孔乙已”等语。参见“ 上大人 ”。
(2). 鲁迅 《呐喊·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辛亥革命前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沦落到了与广大劳动群众同等悲惨地位的下层知识分子。
《國語辭典》:上大人  拼音:shàng dà rén
旧时学童入学时描红的习字簿。上面写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笔画简少,便利学童学习。后比喻极为简单浅显的文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