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杖头木偶(杖頭木偶)  拼音:zhàng tóu mù ǒu
一种木偶戏。木偶高度约二尺左右,装有三根操纵棍,表演者以棍举起木偶并操纵木偶动作。宋代即已流行,称为「杖头傀儡」。今北平托偶戏、四川的木脑壳戏及广东的托戏等皆是。
《漢語大詞典》:陶桴
陶瓦和木棍。借指简陋的房屋。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采椽茅茨,陶桴复穴,足御寒暑,蔽风雨而已。及其后世。采椽不斫,茅茨不剪,无斫削之事,磨礱之功。”
《漢語大詞典》:压杠子(壓杠子)
一种用木棍压腿的酷刑。 吉胡洪霞 《吉鸿昌就义前后》:“姓 窦 的看从我嘴里问不出话来,就叫压杠子。”
分類:木棍酷刑
《漢語大詞典》:躧高蹻
亦作“蹝高橈”。 杂戏名,踩着有踏脚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明 贾仲名 《元宵赏灯》套曲:“乔三教喜动清乐,醉八仙快躧高橈。”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杂耍之技,来自四方……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
《国语辞典》:棒儿香(棒儿香)  拼音:bàng ér xiāng
用细的竹棍或木棍做芯子的香。
分类:木棍芯子
《国语辞典》:梏十指  拼音:gù shí zhǐ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细木棍贯穿绳子,套在受刑人的十指上,再用力收紧,使受刑人感到极大的痛苦。《聊斋志异。卷一○。胭脂》:「公曰:『虽然,凡戏人者,皆笑人愚,以炫己之慧,更不向一人言,将谁欺?』命梏十指。」
《国语辞典》:擀面棍(擀面棍)  拼音:gǎn miàn gùn
擀面时所用的短木棍。也称为「擀面杖」。
分类:擀面木棍
《国语辞典》:高趫  拼音:gāo qiáo
双脚绑在直木棍上行走的游戏。也作「高跷」。
《国语辞典》:剪子股  拼音:jiǎn zi gǔ
放风筝时,在竹竿上斜裍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以便挑线,称为「剪子股」。《红楼梦》第七○回:「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著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裍剪子股的。」
《漢語大詞典》:赶面杖(趕麵杖,趕麪杖)
擀面用的木棍。《元典章·刑部·打死换作病死》:“ 田云童 於正月初二日将弟 田二 用赶麪杖肯打。”《西游记》第四九回:“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赶麪杖。’”亦作“ 赶麵杖 ”。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七:“两个孩子急了,一个拿起煤铲,一个抄起赶面杖,和爸爸拚了命。”
分類:擀面木棍
《漢語大詞典》:棒香
用细竹棍或细木棍做芯子的香。
分類:木棍芯子
《漢語大詞典》:杵杖
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
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國語辭典》:水火棍  拼音:shuǐ huǒ gùn
旧时差役所用的红黑色各半的木棍。因五行中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故称为「水火棍」。《水浒传》第八回:「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来使臣房里取了林冲,监押上路。」《儒林外史》第一九回:「交过五鼓,学道三炮升堂,超人手执水火棍,跟了一班军牢夜役。」
《國語辭典》:哨棒  拼音:shào bàng
行路时做为防身用的短棍棒。《水浒传》第七三回:「拿得一伙牛子,有七八个车箱,又有几束哨棒。」也作「梢棒」、「稍棒」。
《漢語大詞典》:军棍(軍棍)
(1).旧时军队中的刑具。 陶成章 《浙案纪略·余孟庭传》:“一不许扰乱乡民,二不准妄杀无辜,三不许强奸妇女。犯者轻则责以藤鞭,重则责以军棍。” 鲁迅 《书信集·致胡风》:“但如元帅以为生命价值,彼此不同,那我也无话可说,只好被打军棍。”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二:“部队的巩固,是建筑在政治的民族的觉悟上的,而不是依靠皮鞭、军棍、打骂及肉刑的。”
(2).旧时童子军用以操演与维持秩序的木棍。 陈沂 《共青团员战斗在南京》:“把中央大学童子军的军棍作武器,武装我们的纠察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