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知書達禮  拼音:zhī shū dá lǐ
熟讀詩書,懂得禮節。比喻人有學識與教養。《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他少年聰慧,知書達禮。」《紅樓夢》第五七回:「幸他是個知書達禮的,雖有女兒身分,還不是那種佯羞詐愧,一味輕薄造作之輩。」也作「知書知禮」、「知書識禮」、「識禮知書」。
《漢語大詞典》:知书识字(知書識字)
谓有文化修养。 明 冯惟敏 《朝天子·自遣》曲:“ 海翁 ,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浮世乾和鬨。”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你是箇知书识字之人,难道‘覆水难收’四箇字也不知道么?”
分類:文化修养
《漢語大詞典》:午校
中午上课的学校。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为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所办的补习学校之一。
《漢語大詞典》:文墨人
有文化的人。《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妇人道:‘可可儿的来,我不信一个文墨人儿,他干这个营生。’” 沙汀 《淘金记》二十:“他还算我们镇上第一个文墨人啊!”
分類:文化
《漢語大詞典》:文氓
亦作“ 文虻 ”。 文化流氓。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而 上海 文氓竟又借此施行谋害。”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而若干文虻(一本作‘氓’),趁势造谣,各处恫吓者亦半。”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 的农夫被一些大圣人、大豪杰、大诗贼、大文氓也欺骗了几千年。”
《漢語大詞典》:文化参赞(文化參贊)
驻外使馆中负责同驻在国联系处理文化事务的高级外交官。
《漢語大詞典》:文化宫
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文化娱乐场所,多设有影剧院、游艺厅、图书室等。如:劳动人民文化宫。
《漢語大詞典》:文化馆(文化館)
为开展和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机构,也是群众进行学习和文娱活动的场所。
《漢語大詞典》:文化买办(文化買辦)
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里贩卖外国资本主义文化,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服务的反动文人。
《漢語大詞典》:文阀(文閥)
指凭借势力把持文坛、文化界的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有的卖穷和富,说这刊物是因为受了文阀文僚的排挤,自掏腰包,忍痛印出来的,所以又与众不同。”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十七:“大抵当时风气讲究门第,文坛方面也有文阀。”
《國語辭典》:文藝復興  拼音:wén yì fù xīng
十四至十六世紀發源於義大利,有關思想、歷史、藝術等方面的文化運動。中古時期歐洲的政教學術,因受日耳曼民族入侵的破壞、基督教會的壓抑,致使古代希臘羅馬的燦爛文明幾乎湮沒。西元一四五三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希臘學者多避難義大利,講授古典文化,文藝復興運動由此發展,自此文學藝術漸及於一般生活及思想,史家以為其時代特徵為人文思想的發揚。
《漢語大詞典》:寺洼文化
中国 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 甘肃 临洮 寺洼山 ,故名。主要分布在 甘肃 临洮 以南至 会川 之间 洮河 两岸一带。以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为基本特征,已出现铜器。年代约当于中原的 周 代,可能是 氐 、 羌 族的原始文化。
《國語辭典》:斯文掃地  拼音:sī wén sǎo dì
斯,此。文,指文化、禮樂制度。語出《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掃地,指破壞殆盡。斯文掃地本指禮樂制度破壞殆盡,後借指文人不顧操守,毫無廉恥。《野叟曝言》第六一回:「數其罪而責之,纔洩得公憤,不至斯文掃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原是讀書出身,不曾學過生意,這不懂是我分內的事。偏是他們那一班人,胡說亂道的,鬧了個斯文掃地。」也作「斯文委地」。
《國語辭典》:通俗讀物  拼音:tōng sú dú wù
淺近而適合大眾閱讀的書刊。除要求內容淺顯、文字簡易外,還須力求知識的正確性和普遍性。
《漢語大詞典》:天文馆(天文館)
普及天文知识的文化教育机构。其活动内容有利用天象仪放映人造星空,进行有关天文知识的演讲,编译通俗天文刊物等。我国第一座天文馆于1957年在 北京 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