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神欲
心神的意向,精神活动。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陆德明 释文引 晋 向秀 曰:“从手放意、无心而得谓之神欲。” 成玄英 疏:“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國語辭典》:帝国(帝國)  拼音:dì guó
1.有皇帝称号的国家。隋。王通《文中子。卷五。问易》:「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2.有很大版图或殖民地的国家。如:「罗马帝国」、「日耳曼帝国」。
《漢語大詞典》:指趣
亦作“ 指趋 ”。 意向;意图。《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贼初起逸,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兼存观察耳。”南齐书·萧遥光传:“ 遥光 虑见杀,八月十二日晡时,收集二州部曲,於 东府门 聚人众,街陌颇怪其异,莫知指趣也。”周书·文帝纪上:“观其指趣,势必异图。”
分類:意向意图
《漢語大詞典》:王志
天子的意向。周礼·夏官·撢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廵天下之邦国而语之。” 郑玄 注:“道,犹言也。以王之志与政事諭説诸侯,使不迷惑。”
分類:意向帝王
《漢語大詞典》:隐志(隱志)
隐而不露的意向。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余与其子 大纯 交好,稍稍通知隐志一二。”
分類:不露意向
《漢語大詞典》:申意
(1).示意;表明意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友放:“ 王相起 , 长庆 中再主文柄,志欲以 白敏中 为状元,病其人与 贺拔惎 为交友, 惎 有文而落拓。因密令亲知申意,俾 敏中 与 惎 絶。”《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再三申意众头领,不能前来庆贺,切乞恕罪。”
(2).表达情意。 清 朱之瑜 《答黄德舍书》:“此间无物可以申意,薄具白金拾两,少展畴昔之意,惟祈鉴存。”
《漢語大詞典》:邪指
不正当的意向。《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文正乐光大舞》:“俗无邪指,下归正路,茫茫九域,振以乾纲。”
分類:正当意向
《漢語大詞典》:合指
合乎意向;合乎意旨。指,通“ 恉 ”。汉书·儿宽传:“间者圣统废絶,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 泰一 。”汉书·杜周传:“前后所言皆合指施行, 朱博 果见拔用。”
分類:意向意旨
《漢語大詞典》:迎机(迎機)
顺应意向;抓住苗头。机,通“ 几 ”。 清 洪升 《长生殿·禊游》:“咱家 高力士 是也……迎机导窾,摸揣圣情,曲意小心,荷承天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八月十七日御史赵熙奏折》:“但人心初定,正宜迎机立解,弭乱无形,愈速愈妙。”
《漢語大詞典》:秉意
(1).执意,坚持自己的意向。后汉书·郑太传:“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 明 李贽 《杨修》:“盖 临淄 本以才捷爱幸,秉意投 修 ,故 修 亦以 植 为知己。”
(2).引申为不屈从,陵驾。文选·枚乘〈七发〉:“秉意乎 南山 ,通望乎 东海 。” 李善 注引尔雅:“秉,执也。” 刘良 注:“言涛之秉意将陵於 南山 而与 东海 相望也。”
《漢語大詞典》:做势(做勢)
做出表明意向的动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一个养娘是空手的,见他做势,连忙抱住:‘你为何如此?’便喊道:‘姐姐在此投井!’”
分類:表明意向
《漢語大詞典》:意趋(意趨)
(1).意图,意向。宋书·何承天传:“ 晦 以 湘州 刺史 张邵 必不同己,欲遣千人袭之, 承天 以为 邵 意趋未可知,不宜便讨。”
(2).旨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沧州 刘太史 ……与 飴山老人 、 莲洋山人 ,皆善友,而意趋各殊。”
《漢語大詞典》:旨告
犹旨示。把意向表达与人。指信。 晋 王羲之 《太常帖》:“太常故患胛,灸俞,体中可可耳。僕射事已行,以表让,未知恕不?未復司州旨告,悬竦。”
分類:意向表达
《漢語大詞典》:佚志
(1).逃亡的意向。 明 张居正 《答两广督抚计剿海贼》:“因其求生之诚,解此三面之网,将使贼党闻之,孰不怀我好音,变其佚志。”
(2).安逸图乐的心志。 清 薛福成 《书〈汉书·外戚传〉后九》:“席丰盛者多佚志,履艰危者有忧思。”
《漢語大詞典》:由趣
(1).来由。 南朝 宋 谢灵运 《诣阙上表》:“夫自古谗谤,圣贤不免。然致谤之来,要有由趣:或轻死重气,结党聚羣;或勇冠乡邦,剑客驰逐。”
(2).来源和意向。后汉书·刘隆传:“帝见 陈留 吏牘上有书,视之,云‘ 潁川 、 弘农 可问, 河南 、 南阳 不可问’。帝詰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於 长寿街 上得之。”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由,从也,问是书之所从来也;趣,向也,问是书之意,其所向为何如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刑法》“詰吏由趣”自注:“问是书从来与意所向也。”